中國和美國貿易已經實質性脫鉤

0
13
中美不再是對方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美國和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兩國貿易額下跌,進口和出口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縮,而且也不再是對方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已經呈現出實質性脫鉤狀態。

近年來,惠普(HP)、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樂高(LEGO)等許多美國公司一直在為美國的消費者調整其供應鏈,要麼為了避免中美之間競爭帶來的風險,要麼制訂作為節省成本、更接近消費者的更長期戰略。

中美兩國官員希望防止緊張關係進一步惡化之際,許多美國公司加速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國官方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暴跌24%,而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的貿易夥伴。

輿論認為,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反映了全球經濟動態的轉變,除了優先考慮低價格和更高效率,轉向包括地緣政治在內的需要更多考量的事務。

另據牛津大學統計,中國產品約佔美國人進口支出的六分之一,低於疫情大流行前的近四分之一。日本從中國的購買也減少了。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基本上保持現狀。如果更準確形容中美貿易,剔除通脹因素去年中美的6900億美元的雙向貿易比2018 年貿易戰前的峰值低了 7%。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比五年前下降了12%。

中國海關總署7月13日發布2023年6月全國進出口總值。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中國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2.4%,6月份進口同比下降6.8%,6月貿易順差706.2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自從中國經濟半年度成績單公布後,外界普遍認為經濟陷入衰退。助力經濟增長的外貿出口、投資和消費在下半年預期如何?

中國官媒中新社旗下媒體7月20日報導稱,中國外貿正面臨艱難時刻。5月同比增速已降至0.5%,6月甚至較去年同期縮水。中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說,「外貿形勢極為嚴峻」。

過去三年,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方面在疫情期間取得遠超以往的高增長,這背後有防疫物資、居家電子消費品等商品熱賣等諸多一次性因素,過去的高增速不能判斷現在的外貿狀態。

李興乾認為,疫情期間如此高增長是階段性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官媒報導列出中國外貿形勢極為嚴峻的依據:

一是生產、消費、投資三大需求都處於低迷狀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通脹也仍然處在高位,商品消費復甦相對緩慢。外需整體不景氣,中國外貿難以獨善其身。

二是地緣政治的變化,訂單和產能被迫向外轉移,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上半年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8.4%,其中,中國對美出口同比降幅達12%,這在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中少有。

《華盛頓郵報》8月6日報導說,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合力,在驅動全球供應鏈重新調整。

報導援引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亞當·斯萊特(Adam Slater)的分析說:「政府對彼此的行為更加敵對、對抗的立場開始影響私人領域的決策,因為這改變了風險輪廓。」

同時,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建立工廠、生產線的數量越來越少,這表明其它亞洲國家將持續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付出代價的則是中國。

斯萊特說:「我們看到美國的脫鉤看來將會持續。真正的問題是,這會擴大到多大程度。」

美國之音報導指出,美國政府一直對美中貿易有一個積極的說辭,試圖向北京當局確保,美國只是希望將商業關係「去風險」,將關鍵的供應鏈轉移到美國或盟國,而不是謀求經濟脫鉤。

不過,出於不斷增加的國家安全憂慮,美國政府開始對中國出口做出一些限制,並計畫很快宣布限制美國公司及資金對中國敏感技術領域的投資。

来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