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贸易已经实质性脱钩

0
14
中美不再是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美国和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国贸易额下跌,进口和出口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且也不再是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已经呈现出实质性脱钩状态。

近年来,惠普(HP)、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乐高(LEGO)等许多美国公司一直在为美国的消费者调整其供应链,要么为了避免中美之间竞争带来的风险,要么制订作为节省成本、更接近消费者的更长期战略。

中美两国官员希望防止紧张关系进一步恶化之际,许多美国公司加速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美国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暴跌24%,而墨西哥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的贸易伙伴。

舆论认为,墨西哥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反映了全球经济动态的转变,除了优先考虑低价格和更高效率,转向包括地缘政治在内的需要更多考量的事务。

另据牛津大学统计,中国产品约占美国人进口支出的六分之一,低于疫情大流行前的近四分之一。日本从中国的购买也减少了。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基本上保持现状。如果更准确形容中美贸易,剔除通胀因素去年中美的6900亿美元的双向贸易比2018 年贸易战前的峰值低了 7%。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比五年前下降了12%。

中国海关总署7月13日发布2023年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中国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2.4%,6月份进口同比下降6.8%,6月贸易顺差706.2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自从中国经济半年度成绩单公布后,外界普遍认为经济陷入衰退。助力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投资和消费在下半年预期如何?

中国官媒中新社旗下媒体7月20日报导称,中国外贸正面临艰难时刻。5月同比增速已降至0.5%,6月甚至较去年同期缩水。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干说,「外贸形势极为严峻」。

过去三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方面在疫情期间取得远超以往的高增长,这背后有防疫物资、居家电子消费品等商品热卖等诸多一次性因素,过去的高增速不能判断现在的外贸状态。

李兴干认为,疫情期间如此高增长是阶段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官媒报导列出中国外贸形势极为严峻的依据:

一是生产、消费、投资三大需求都处于低迷状态,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也仍然处在高位,商品消费复苏相对缓慢。外需整体不景气,中国外贸难以独善其身。

二是地缘政治的变化,订单和产能被迫向外转移,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上半年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8.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达12%,这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少有。

《华盛顿邮报》8月6日报导说,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合力,在驱动全球供应链重新调整。

报导援引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亚当·斯莱特(Adam Slater)的分析说:「政府对彼此的行为更加敌对、对抗的立场开始影响私人领域的决策,因为这改变了风险轮廓。」

同时,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建立工厂、生产线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表明其它亚洲国家将持续增加对美国的出口,付出代价的则是中国。

斯莱特说:「我们看到美国的脱钩看来将会持续。真正的问题是,这会扩大到多大程度。」

美国之音报导指出,美国政府一直对美中贸易有一个积极的说辞,试图向北京当局确保,美国只是希望将商业关系「去风险」,将关键的供应链转移到美国或盟国,而不是谋求经济脱钩。

不过,出于不断增加的国家安全忧虑,美国政府开始对中国出口做出一些限制,并计画很快宣布限制美国公司及资金对中国敏感技术领域的投资。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