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計「調虎離⼭」的著名史例

0
18
伍⼦胥藏匿淮⽔間,選⾃⽉岡芳年繪《⽉百姿》。(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作者: 張⽟蘭)「調虎離⼭」是三⼗六計第三套攻戰計中的第三計,此計原⽂是「待天以困之,⽤⼈以誘之,往蹇來連。」
意思是說,如果敵⼈強⼤,⼜占據有利地形,就會如虎添翼,強上加強。如果調動其脱離良好的陣地,就會使敵⼈化強爲弱。因此,遇到強敵時,要 善於調動敵⼈,使其脱離有利陣地,入我圈套,相機殲滅。
計名由來
「調虎離⼭」是⼀種調動敵⼈的謀略,此計源於《管⼦》〈形勢解〉:「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畏其威⽽載之……故虎豹去其幽⽽ 近於⼈,則⼈得之⽽易其威。」
獸類中最威猛的是虎豹,當牠們居住在深⼭⼤澤中時,⼈們就會因虎豹的威風⽽畏懼牠們……若是牠們離開所居的深⼭幽⾕⽽靠近⼈類居住地,⼈們就可捕捉牠們,令其失去原有的威風。
此計關鍵在巧妙、靈活的「調」,⽬的是要虎(敵⽅)「離⼭」,⼜不致讓「虎」反咬⼀⼝。以下⼆例就是運⽤「調虎離⼭」的戰術⽽致勝的例⼦。
「調虎離⼭」史例⼀:伍⼦胥計殺吳王 春秋時期,吳國的公⼦光想除掉吳王僚,取⽽代之,但吳王有三個驍勇善戰的兒⼦在⾝邊,使他難以下⼿。伍⼦胥逃到吳國,公⼦光以賓客之禮接待 他,他看出了公⼦光的⼼思,便獻計說:
「⽬前胥國動亂不安,如果你向吳王僚建議向胥國發動進攻,他⼀定會同意。然後你藉⼝⾃⼰的腳扭傷,推舉吳王僚的兒⼦掩余和燭庸帶兵前去,同 時建議吳王派他的另⼀個兒⼦慶忌出使鄭國和衛國,⽬的是說服這兩個國家共同伐楚。這樣,就可以除去吳王僚的三個⽻翼,剩下他就好對付了。」
吳王僚果然聽從了公⼦光的所有建議,把他的三個兒⼦都派了出去。公⼦光⾒時機已到,便派刺客專諸將匕⾸藏於烤⿂的腹中,偽裝上菜,呈獻給吳 王僚時,專諸突然從⿂腹中取出匕⾸刺向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他的三個兒⼦⾒國內發⽣變故,也不敢再回來,只好亡命他國。公⼦光即位,是 為吳王闔廬。
在這個故事裡,吳王僚的三個兒⼦就如同三隻猛虎,使公⼦光無法刺殺吳王僚。公⼦光採⽤伍⼦胥的計謀,調走了這三隻猛虎,讓吳王僚成了孤家寡 ⼈,在這時對付吳王就易如反掌了。
「調虎離⼭」史例⼆:虞詡平羌亂 東漢末期,北邊羌⼈叛亂。鄧太后派武都郡太守虞詡(詡,⾳「許」)平定叛亂,虞詡不滿三千的兵⼒在陳倉崤⾕(⼤散關)⼀帶受到近萬羌⼈阻截。這時,羌⼈⼠氣正旺,⼜佔據有利地勢,兵少勢孤的他,既不能強攻,⼜不能繞道,陷入進退兩難的情況。
虞詡決定⽤計讓羌⼈離開堅固的據點,他對內先命令部隊停⽌前進,就地紮營;對外散布⾏軍受阻,向朝廷請派增援部隊的消息。羌⼈⾒虞詡停⽌前 進,等待增援,就⼤批離開據點,到附近劫掠財物,少數留守的羌⼈也放鬆了戒備。
虞詡⾒敵⼈分散兵⼒,下令部隊急⾏軍,⽇夜兼程超過百⾥,他還命令在急⾏軍時,⽇⽇沿途增加鍋灶的數量,讓敵⼈誤以為朝廷的援軍已到,不敢 輕易追趕出擊。虞詡以「調虎離⼭」之計順利地通過陳倉崤⾕,讓羌⼈喪失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不久,羌⼈叛亂即被平定。
来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