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10句智慧名言 富含人生哲理(圖)

0
33
《論語》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論語》是一部記錄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集,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史學家錢穆曾說:「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別人讀《論語》。」
2500多年來,這部儒家經典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生的許多問題,我們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讀懂了《論語》中的這10句話,你就會領悟到許多人生哲理,獲得無數成長!
一、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刻意說出甜蜜中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心。」
花言巧語者,擅長綿裡藏刀、左右逢源,你聽得心花怒放,卻掉進瞭溫柔陷阱。
人性的弱點是,甜言蜜語人人愛,忠言逆耳討人嫌。
孔子也曾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侍奉君主進諫次數過多,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勸告次數過多,會受到疏遠。
即使親如朋友,也會因忠言而疏遠。
但是,花言巧語亂人心,忠言逆耳利於行。
我們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識別花言巧語的糖衣炮彈,懂得忠言逆耳的良苦用心。
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哪裡做得不對,會從自己內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從而修正自己;小人則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別人做好。」
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忙著推卸責任。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小人常常憂愁悲傷,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格局與境界。
格局,就是不看別人的壞;境界,就是看見別人的好。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是為人處世之道。
三、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要幹甚麼,這樣,這個人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了解他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
但是,要看透一個人,也不是全無辦法。
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一個人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方位、立體地去了解觀察,才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
同樣做善事,有人貪名圖利,有人單純行善;
同樣忙工作,有人兢兢業業,有人投機取巧;
同樣做件事,有人歡欣鼓舞,有人牢騷滿腹。
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人其實是藏不住的,再會偽裝的人也會露出馬腳。
四、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孔子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論語》一書中,反覆強調謹言慎行,從而做到「寡尤」、「寡悔」。對於我們不知道、不清楚的事,最好不要臆說,否則,就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人生的許多分歧,只是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
學會換位思考,人生的許多分歧將會迎刃而解。
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個人要專心於最根本的工作,基礎的東西建立了,道自然而生。
范曄曾說:「牆高基下,雖得必失。」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
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快速成長。
七、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
所謂言多必失,倘若隨心所欲說出口,對於別人而言不但有失尊重,對自己而言,也未作到三思而後言該有的說話態度。
瞭解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行動常常比語言更真實。有人誇誇其談,做事卻寥寥草草;有人默默不語,做事卻勤勤懇懇。
與其言行不一,不如少說多做、先做後說。
八、子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寧固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變得驕傲,節儉了就會流於固陋。與其驕傲自大,我寧可寒酸固陋。」
生活中,許多人有著超前消費的習慣,今朝有酒今朝醉,無酒也要借酒喝。
因為拿著高薪,或者對未來預期過於自信,貸款買房買車,花錢大手大腳,並無多少結餘。
許多人不但意識不到潛在的風險,反而欣賞自己的消費理念。
可是一旦出現降薪、裁員、疾病、災難等意外情況,便倉皇失措,難以週轉。
保守消費、節儉度日,即使風吹草動,也無傷大雅。
九、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說,不要只求快和貪小利,只求快就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就成不瞭大事。
心急吃不瞭熱豆腐,急中出亂,反而更慢。
貪圖眼前小利,撿瞭芝麻丟瞭西瓜,反而失去更多。
波斯諺語說:「疾馳的快馬往往隻跑兩個驛站,從容的驢子才能日夜前進。」
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就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慮。
《菜根譚》曰:「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
平時多提升自己,無論局勢怎麼變化,都不會手足無措。
責任編輯: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