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一些中國菜,雖然標註為中國風味的菜餚,卻不受華人青睞,或者華人會說這並不是地道的中國菜。此文特地為各位介紹四種被稱為「中國食物」,但卻是源自美國本土的菜餚,其中包括:中國雞肉沙拉、李鴻章雜碎、幸運餅乾與左宗棠雞。
當移民來到他國,不同風味的食物自然會隨著移民落地生根,在另一個國家出現及發展。不過,一些看似具有外國「血統」的食物,實際上卻是在本地發明的,有些則是移民到某國後,因地制宜而改良,所推出能符合當地口味和習慣的美食。因此,菜單上一些所謂的異國料理,其實跟那個國家真正的傳統飲食關係不大。
另一方面,許多美國人認為是某「外國」的菜餚卻源於其它別的國家,如智利肉醬其實是墨西哥菜,在西班牙語中是指辣椒和肉。大蒜麵包不是意大利人創造的,但意大利人確實在麵包上抹大蒜。
瑞士沒有瑞士牛排;英國以前並沒有英式鬆餅,如果現在有,也是在這種鬆餅流行後,從發源地紐約市穿越大西洋,傳播到英國的。
從長遠來看,某些食品名稱不能準確反映其來源並不重要,只要有人喜歡這些食品就可以了。
以下為諸君介紹四種被冠以「中國食物」,但其實是美國本土產品的菜餚。
1、中國雞肉沙拉(Chinese chicken salad)

這種菜的食譜最早出現在1930年代,但當時在中國本地卻沒有。儘管在中國傳統食物中有幾種形式的雞絲涼菜,但雞肉蔬菜沙拉卻鮮為人知。
不過,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廚師和食譜專家開發了許多「東方」或所謂的中國風格冷菜,如中國雞肉沙拉(拌有切碎的捲心菜或生菜,炸餛飩或米粉,杏仁以及其它配料,通常拌以芝麻或花生醬),似乎在1960年代首次出現在加利福尼亞州。
2、李鴻章雜碎(Chop suey)

李鴻章雜碎,又稱雜碎,這是一道在北美地區盛行的美式中國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雜碎通常是用切碎的豬內臟製成,但美式雜碎基本上是將雞肉、牛肉或豬肉切成薄片,再與豆芽、芹菜和其它蔬菜混合在一起的一種油炸食品。
關於李鴻章雜碎的來歷有諸多說法,一說這種食物是19世紀在美國出現的,可能是舊金山美籍華裔廚師當時發明的,提供給礦工或鐵路工人的廉價餐點;另一說是指起源於淘金熱時期的中國餐館。而當1896年清末名臣李鴻章遊歷美國後,讓這一道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噪,進而在當地流行,後來李鴻章雜碎還傳入加拿大,成為北美受喜歡的華人食物。
3、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

幸運餅乾(又稱為幸福餅乾、幸運籤餅、籤語餅、占卜餅)經常在美國中餐館出現,食客很期待餅乾內小紙條的格言或幸運號碼。在中國,餐館老闆卻不知道籤語餅為何物,讓外國食客頗為失望。
《紐約時報》此前報導,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30億個幸運餅乾,幾乎全部是在美國生產,供應英國、墨西哥、意大利、法國等地的中餐館,獨缺中國大陸。
幸運餅乾可能是起源於日本人。19世紀在京都首次出現,作為包含對個人祝福預言的點心。幸運餅乾可能是在19世紀初在舊金山引入美國的,日本移民萩原真於19世紀在舊金山金門公園內負責建造日本茶園(Japanese Tea Garden),並招待賓客吃舊金山烘焙屋勉強堂(Benkyodo)製做的籤語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海岸的日裔美國人被送入拘留營,日本人的烘焙屋都關門後,華人製造商開始接手幸運餅乾的生產,並調整了配方。
1973年,加州大學一名美籍華裔畢業生發明了一種可自動摺疊幸運餅乾的機器,使得這種食物得以大批量生產。
4、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