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名字是誰取的?背後竟藏這些秘密

0
47
颱風示意圖(pixabay)
(作者: 清淺)⼈⼈都聽過颱風這⼀名稱,但不知道你是否曾受到某些颱風的名字所吸引,甚⾄是感到奇怪。因為有些颱風的名字⼗分具有特⾊,例如「⽩海豚」、「鸚鵡」、「茉莉」、「銀杏」等。究竟是誰在為颱風取名字呢?難道是氣象局嗎?依據⼜是什麼呢?答案⾺上就要來揭曉啦!
我們先將時間倒轉⾄第⼆次世界⼤戰結束之後,也就是從⻄元1947年起,到隨後的五⼗多年期間,⻄北太平洋全部的颱風,都是交給駐紮在關島的美國海軍來負責取名字,⽽美國海軍在這⼀段期間,都是以「男女英⽂名字」為順序來幫各個颱風取名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長輩記得的知名⼤颱風,⼀聽就讓⼈知道,那是外國⼈的名字。
只是,美國海軍當時都是在颱風已經形成之後,才會幫颱風取名字,導致很多將要遭到颱風所侵襲的國家,經常都沒辦法即時接獲美軍為颱風訂下的名字,遂趕忙各⾃幫颱風取名字。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個颱風,會出現多個名字的狀況發⽣。
有鑒於此颱風名字之亂象,世界氣象組織(WMO)決定要終⽌混亂,遂召集14個位於⻄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遭,同時容易遭受颱風侵襲的國家或地區,例如⽇本、南韓、北韓、中國、香港、菲律賓、泰國等,共同組成了颱風命名委員會,並規定由⼀個成員提出⼗個颱風名字,隨後將這合計多達140個的名字組成了⼀張颱風命名表,並於2000年開始使⽤,且交由⽇本負責按命名表的順序,依序為颱風取名字。
⾄於這14個負責提供颱風名字的成員國,各⾃以⾃⼰國家的特⾊事物或其他⽅式來提供名字,例如中共就提供了「悟空」、「⽩鹿」等具備華⼈特⾊之名;⽇本則提出了「天秤」、「魔羯」等星座名稱;香港則提供了「獅⼦⼭」、「啟德」等當地景點或機場名稱;泰國也提供了「⼭⽵」這⼀個⽔果名。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聽到的颱風名字,會如此豐富多元,⼜極具某國某地特⾊的原因。
只是,既然已經備妥了颱風命名表,我們為什麼還是會看到有「無名颱」的出現呢?對此,中央氣象局預報員李孟軒進⼀步解釋,在⻄北太平洋形成的颱風,都必須經由⽇本氣象廳統⼀發布,換⾔之,⼤家必須要等⽇本認定颱風已經正式形成了,才會對它取名字,⾄於在⼤⻄洋⽣成的颶風之名,則交由美國統⼀對外發布。
李孟軒表⽰,當⽇本認為這還只是⼀個熱帶性低壓,尚未形成颱風時,就不會對外公布為它取的名字,但若臺灣的中央氣象局研判它形成颱風的機率很⼤,同時將會非常靠近臺灣時,為了讓政府及⺠眾盡早做好防颱準備,就會率先使⽤號碼來為颱風取名,例如「第⼗九號颱風」,這樣能進⼀步地對外預警,等到⽇本為這⼀個颱風取了名字之後,臺灣就會立刻承接使⽤。李孟軒表⽰,過去就曾有颱風未命名的例⼦,像多年前的「⽟兔」颱風,就是尚未正式命名,就先對⼤眾發布颱風警報。
另外,因為翻譯⽅式的不同,有些颱風在不同國家會出現不同的名字,例如南韓命名的「Megi」,原意為「鯰⿂」,中港澳雖都使⽤「鯰⿂」這⼀個名稱,但臺灣卻會採取⾳譯的⽅式,稱此颱風為「梅姬」。
再舉⼀個剛從廣東附近的海⾯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就是2021年8⽉4⽇臺灣的中央氣象局才發布的「盧碧」颱風警報。「盧碧」聽起來像是⼈名,但它其實是源⾃於菲律賓的Lupit,這⼀個字詞具有殘暴之意,但因為⾳譯的關係,臺灣稱之為「盧碧」,⽽非取字義。正因如此,讓不少⺠眾接觸到這⼀個名字時,有些⼀頭霧⽔。
當命名表上的140個名字都使⽤過⼀輪之後,會再次重新返回命名表第⼀個名稱來開始命名,就這樣不斷地循環使⽤名字。照慣例來看,命名表⼤約六年左右就會循環⼀次。因此,⼤家會發現,我們平均每六年就會碰上同⼀個名字的颱風,例如2005、2012、2017年都出現過「泰利」颱風。
李孟軒⼜說明,氣象局過去是以⾳譯為主,但因⺠眾不了解意思,所以近年也將部分改成了意譯。⾄於世界氣象組織除了為颱風命名之外,每年還會召開會議進⾏檢討。
換⾔之,當某颱風造成重⼤災情,或出現名稱不雅等爭議性問題之際,就有可能會遭到除名。⽬前最有名的例⼦,即是2009年在臺灣及中國造成嚴重災情的莫拉克颱風。中國⽔災過後,就向委員會提出去除此名字的要求,⾄此往後,⼈們再也不會聽到以「莫拉克」三個字來命名的颱風,另外還有2013年在菲律賓造成傷亡的「海燕」颱風,以及在2015年為臺灣帶來了巨⼤災害的「彩虹」颱風等。⾄於提供這⼀個名字的國家,必須要另外再提供新名字來補⾜缺額,以維持140個名稱數不變。
現在你是否已經完全了解颱風名字的背後竟然還暗藏著這⼀些秘密啦?如果你以後再從新聞上看⾒某⼀個很特別的颱風名字時,千萬不要感到訝異,可以先搜尋看這⼀個颱風名字是由哪⼀個國家命名的,名字中⼜具備什麼意思,這樣你就能更了解咱們⾝處的這⼀個世界喔!
原文來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