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终回│自己能决定活到哪一天吗?(图)

0
19
癌末病人很常说的一句话是「拜托医生给我一针吧!」(图片来源:Adobe stoc)

现在的人业力大,要求得寿终正寝都很难,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满身的病痛走向人生尽头。为了能减少身心的折磨,在医疗上也就有了两种纾解的方法,那就是「安宁照顾」和「安乐死」。

甚么是安宁照顾?比如癌症病患在末期时,「不接受积极治疗」,而选择症状控制。也就是说医生的治疗方针不再是杀死癌细胞,而是转为用药物减缓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比如疼痛),使患者的身心能够得到「舒缓」,然后「顺其自然」的走完剩下的路。

甚么是安乐死?那就很简单了,就是用药物「提早」、「加速」结束病患的生命。

对医生来说,他们被训练出来的目的是「救人」,要他们用学来的知识与技术去提早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对他们而言无异于「杀人」,违背了学医的初衷与本身的认知。

以病患的角度来看,尤其今日是个讲究「权利」的世道,不少人认为人应该有死亡的权利,为甚么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死亡呢?为甚么要那么痛苦的活下去?为甚么不能有一个「合法」的管道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安乐死在执行面上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比如由「谁」执行就是很大的问题。假如执行者是医生,或者是病患家属,难道他们的心理不会有阴影、不会有压力?如果是由病患自己执行,到了病末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配合执行时,又该如何呢?

渐冻人就是一个例子,病患到最后肌肉萎缩、四肢瘫痪、无法言语,无法吞咽,甚至要依赖呼吸器维生,活得像个植物人,但是他们的意识却非常清醒。据说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就是罹患「渐冻症」过世的。这类病人就没办法自行打开点滴(输液)或是吃药来了结一生。

又比如说老年痴呆症,到最后完全不认得人,生活也不能自理,或许他早期有预立医嘱(将来要安乐死),但是等到最后痴呆严重了,忘记自己预立的医嘱了,医生没有办法跟他「再一此确认」,这时又该怎么办?难道由家属决定吗?

中华文化有句话说,「蝼蚁尚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其实是「文化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整体社会价值观会大大影响着对此议题的看法。目前安乐死在台湾未有共识,因为它不仅挑战传统价值观,同时也对医学论理造成强烈冲击。

总之「死亡自决」是一个很复杂的议题,台大哲学系教授孙效智认为,「它应该是被社会在例外情形下包容,而不应该是变成死亡的正常管道,否则会恶化整体社会。」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