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穹 )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教育,首重孝悌之道。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的是兄弟。兄弟同气连根,互为一体,应该和乐相处,不伤害情谊。悌道,就是指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患难与共。今天要来跟大家谈谈家喻户晓的成语「梁上君子」和「难兄难弟」,典故正是出自东汉末年以贤德著称的元方、季方兄弟和他父亲陈寔的故事。
世间有许多对兄弟的美好描述,包括比喻兄弟皆具贤德的「玉昆金友」、形容兄弟意气相合亲密无间的「伯埙仲篪」、形容兄弟和睦友爱的「花萼相辉」;兄弟都才华横溢流芳于世,称作「棠棣竞秀」。兄弟间患难与共,彼此顾恤喻为「鹡鸰在原」;手足分离则如同「雁行折翼」。
那么,成语「梁上君子」和「难兄难弟」又是指什么意思呢?
梁上君子
东汉名臣陈寔,颍川许县人,是元方、季方兄弟的父亲。他以盛德著称,被尊为「颍川四长」之一。人们遇到难解的纷争,都会请他出来主持公道。据《后汉书》记载,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有人因此变成了小偷!
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悄悄溜进了陈寔的家里,躲在屋梁上面,想等深夜陈寔一家熟睡后去偷东西。有趣的是,陈寔很快就察觉了,但却不动声色,安静的坐在客厅喝茶。
过了片刻,陈寔便将全家人叫到客厅,严肃地训诫道:「人活于世,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大家不知珍惜光阴,老了以后再努力学习就来不及了。所以,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其实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知道努力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可以成为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你们擡头看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下来叩头谢罪。陈寔没有责骂小偷,只是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像是一个坏人,可能是为生活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并赠丝绢布匹给他。小偷既羞愧又感动,哭着表示一定努力改过。后来,小偷果然努力改过,成为一个好青年!人们也因此深受教化,从此县内再无偷盗之事。
后来,「梁上君子」一词演变为成语,成了小偷的戏称和雅号。蕴含着对小偷改邪归正的劝诫和期盼。
从这则故事可知,陈寔不仅德行高尚,还十分善于教化百姓和子孙,不愧为当世德高望重的长者。据说,他曾带领自己的子侄去拜访名士荀淑父子,竟被当时负责观测天象的太史官上奏于皇帝说:「德星聚集,五百里内有英才贤士聚会。」皇帝十分惊异,下令各地查询,结果颍川郡报告说:「当天有陈寔父子与荀淑父子相聚。」也就是说,天象昭示天下,父子三人,皆为德星下凡。专为教化世人而来。
因此他们的品德,注定对后世影响巨大,才会留下家喻户晓的成语。启迪人改邪归正,努力向善。
难兄难弟
据《世说新语》记载,陈寔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长大后才德兼优,彼此难分伯仲。
有一次,元方的儿子长文与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和品德最高而争论不休、难决胜负。最后,两人干脆跑到祖父陈寔面前,请他决断,没想到陈寔却说:「论学识品行,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两人如果不论及年龄,只说才德的话,难分高下,各有所长,所以元方难以成为兄长,季方难以成为弟弟,彼此可互为兄长。
这就是成语「难兄难弟」的来历。不过后来,成语的意思渐渐改变,兄弟「难分高下」变成了兄弟「患难与共」了。其实,相较高低,兄弟俩友爱互助,患难中不离不弃的情义,更加可贵,足见人心向善,自然会将成语化作兄弟间患难与共的内涵。这也并非偶然。
责任编辑: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