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是下一個劉學洲?

0
108
劉學洲(微博图片)

作者:鄭了結

網上關於劉學洲的新聞與評論可謂是鋪天蓋地,幾乎每篇文章裏都充滿了憤怒,同情與反思。可是,我翻看了許久後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只把矛頭指向了這個十五歲(又說17歲)男孩的親生父母和他遭到的網絡暴力,可問題真就如此簡單嗎?

回顧這位男孩的一生,可不是「人生不易」四個字就能形容的。在還是繈褓之時被親生父母賣掉,四歲時養父母在煙花爆炸事故中身亡,他在遺書中寫到:「媽媽在床上躺著打著吊瓶,血淋淋的躺在床上,那也是我最後一次見到她。」小學 6 年轉學 5 次,在每一個學校遭遇校園欺淩,被打、被搶吃的、搶文具、推進廁所,被誣陷後老師連反駁的機會都不給,直接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宿舍裏被騎在身上拿拳頭錘我臉」。還有,上初中時被男老師猥褻;餐廳工作人員(校領導的親戚)給大家發雞蛋時唯獨不發給他等等,唯一能傾訴的姨媽也去世了……

讀完他的遺書後,除了悲哀與同情,我更多的是思考。

1.劉學州怎麽上的戶口?

劉學洲上小學時就應該上報戶口的,那麽作為一名被買賣的孩子,他是怎麽上的戶口?他的戶口又是怎麽報給學校的?中共的戶籍製度實行了幾十年,這個世界上最嚴格的人口移動控製製度,為什麽沒有發現買賣人口這樣的犯罪行為?。更何況現在中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監控系統,每個人的信息都被「大數據」所掌控,那麽為什麽在劉學洲的案例上,「大數據」和「戶籍製度」不靈了?誰又應該為此負責?

2.「厲害國」連基本的兒童保護體系都沒有

在新西蘭,政府對保護兒童的安全成長環境是相當重視的。新西蘭警察局有一個叫做「保護自我安全」(Keeping Ourselves Safe) 的體系,是從1980年代開始在全新西蘭的學校推廣的一個教育項目,目的是讓孩子和年輕人學習一些可以應用的作法,在和別人接觸時保護自己的安全。讓學生們可以區別健康和不健康的關系,並鼓勵受到侵害的孩子尋求幫助。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涉及的內容也不同,包括識別和預防各種身體上的,精神上的,性行為上的,家庭暴力和網上的侵害。

政府要求所有學校的員工(不僅是老師)都應該了解,在進行安全保護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受到了(或者可能受到)侵害的情況,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措施。

新西蘭專門設立兒童青年和家庭機構,原只是新西蘭社會發展部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從2017年4月起被提升為獨立的部,名曰「弱勢兒童部」(Ministry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只可惜,在許多中國人眼裏,相比中共的「厲害國」,新西蘭不過一個「蕞爾小邦」,但是「祖國」再怎麽「厲害」,恐怕與劉學洲沒有半點關系。因為當一個四歲的孩子失去養父母後(監護人死亡),社會沒有相應的兒童保護體系,也就讓他的人生更加艱難。而且,教師應該是保護兒童的人,卻成了對兒童犯罪的罪人,而且侵犯以後照樣當老師,沒有法律後果,也沒有看到任何措施阻止類似情況的發生。

中國的法律條文很詳盡,但公權力卻不能保護弱小,那麽公權力存在的意義是什麽呢?從 4 歲到 15 歲的人生裏,他被霸淩,被猥褻。社會上卻沒有相關機製,讓他能夠得到幫助,並且讓相關人員受到懲罰。可曾有人質問過:中共在全球大撒幣,可否在對中國兒童保護上也投一些資金和人力,引進一些民主國家的經驗,讓劉學洲這樣的悲劇不再上演?

3.社會高壓下的網絡暴力

中國社會的戾氣之重,也在加重著網絡暴力的泛濫。由於中共對言論的鉗製和幾十年的仇恨教育,人們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很難找到釋放不滿情緒的「出氣口」。而網暴,似乎是壓倒劉學洲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在遺書中寫到,「把這些全部加在我一個人身上我實在是承受不起來了,因為我才十幾歲,還是其他大人眼裏的不懂事的小孩子……」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網絡是個巨大的局域網,而不是互聯網。正所謂「穩定壓倒一切」,中共要的是自己的統治穩定,而不是老百姓的安全與穩定。所以中共花大筆錢所打造的網絡監控體系,可以讓敏感詞(如:法輪大法好,平反六四,共產黨下臺等)瞬間屏蔽,刪帖封號更隨處可見;而上千萬條的對一個十五歲小孩的惡意謾罵,倒可以暢通無阻。好多人在網上發了「敏感貼」就會被抓捕;而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網絡暴力預防和違規處置卻只在人死後才出現。

化名小波的法律顧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采訪時表示,劉學州的經歷就像是新版的《悲慘世界》,出生時,父母缺位;父母賣掉親生兒子,警察缺位;在學校被欺負,公共教育機構的保護職能也缺位;媒體片面報道、社媒網暴,表明公共輿論的道德和規範也是缺位的。「是這一系列的缺位造成了劉學州的悲劇,這一系列的傷害造成了他尋短見這樣一個令人悲傷的結果。」

劉學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更是當今中共治下每一個弱勢的中國人的。當厄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歲月靜好」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泡沫罷了,一捅即破。中國人常說「遠離政治」,可是政治何曾遠離了你?要想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一個社會能實現最大可能的良性運作,那麽就必須追求「善政」最大化。否則,普天之下又有多少個像劉學洲這樣的孩子呢?誰又會是下一個劉學洲呢?

註:本文為讀者投稿,謹代表個人觀點,本文只是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視角,並不代表紐西蘭看中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