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下一个刘学洲?

0
108
刘学洲(微博图片)

作者:郑了结

网上关于刘学洲的新闻与评论可谓是铺天盖地,几乎每篇文章里都充满了愤怒,同情与反思。可是,我翻看了许久后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只把矛头指向了这个十五岁(又说17岁)男孩的亲生父母和他遭到的网络暴力,可问题真就如此简单吗?

回顾这位男孩的一生,可不是「人生不易」四个字就能形容的。在还是繈褓之时被亲生父母卖掉,四岁时养父母在烟花爆炸事故中身亡,他在遗书中写到:「妈妈在床上躺着打着吊瓶,血淋淋的躺在床上,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小学 6 年转学 5 次,在每一个学校遭遇校园欺凌,被打、被抢吃的、抢文具、推进厕所,被诬陷后老师连反驳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宿舍里被骑在身上拿拳头锤我脸」。还有,上初中时被男老师猥亵;餐厅工作人员(校领导的亲戚)给大家发鸡蛋时唯独不发给他等等,唯一能倾诉的姨妈也去世了……

读完他的遗书后,除了悲哀与同情,我更多的是思考。

1.刘学州怎么上的户口?

刘学洲上小学时就应该上报户口的,那麽作为一名被买卖的孩子,他是怎么上的户口?他的户口又是怎么报给学校的?中共的户籍制度实行了几十年,这个世界上最严格的人口移动控制制度,为什么没有发现买卖人口这样的犯罪行为?。更何况现在中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监控系统,每个人的信息都被「大数据」所掌控,那麽为什么在刘学洲的案例上,「大数据」和「户籍制度」不灵了?谁又应该为此负责?

2.「厉害国」连基本的儿童保护体系都没有

在新西兰,政府对保护儿童的安全成长环境是相当重视的。新西兰警察局有一个叫做「保护自我安全」(Keeping Ourselves Safe) 的体系,是从1980年代开始在全新西兰的学校推广的一个教育项目,目的是让孩子和年轻人学习一些可以应用的作法,在和别人接触时保护自己的安全。让学生们可以区别健康和不健康的关系,并鼓励受到侵害的孩子寻求帮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涉及的内容也不同,包括识别和预防各种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性行为上的,家庭暴力和网上的侵害。

政府要求所有学校的员工(不仅是老师)都应该了解,在进行安全保护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受到了(或者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新西兰专门设立儿童青年和家庭机构,原只是新西兰社会发展部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从2017年4月起被提升为独立的部,名曰「弱势儿童部」(Ministry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只可惜,在许多中国人眼里,相比中共的「厉害国」,新西兰不过一个「蕞尔小邦」,但是「祖国」再怎么「厉害」,恐怕与刘学洲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当一个四岁的孩子失去养父母后(监护人死亡),社会没有相应的儿童保护体系,也就让他的人生更加艰难。而且,教师应该是保护儿童的人,却成了对儿童犯罪的罪人,而且侵犯以后照样当老师,没有法律后果,也没有看到任何措施阻止类似情况的发生。

中国的法律条文很详尽,但公权力却不能保护弱小,那麽公权力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从 4 岁到 15 岁的人生里,他被霸凌,被猥亵。社会上却没有相关机制,让他能够得到帮助,并且让相关人员受到惩罚。可曾有人质问过:中共在全球大撒币,可否在对中国儿童保护上也投一些资金和人力,引进一些民主国家的经验,让刘学洲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3.社会高压下的网络暴力

中国社会的戾气之重,也在加重著网络暴力的泛滥。由于中共对言论的钳制和几十年的仇恨教育,人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很难找到释放不满情绪的「出气口」。而网暴,似乎是压倒刘学洲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遗书中写到,「把这些全部加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实在是承受不起来了,因为我才十几岁,还是其他大人眼里的不懂事的小孩子……」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网络是个巨大的局域网,而不是互联网。正所谓「稳定压倒一切」,中共要的是自己的统治稳定,而不是老百姓的安全与稳定。所以中共花大笔钱所打造的网络监控体系,可以让敏感词(如:法轮大法好,平反六四,共产党下台等)瞬间屏蔽,删帖封号更随处可见;而上千万条的对一个十五岁小孩的恶意谩骂,倒可以畅通无阻。好多人在网上发了「敏感贴」就会被抓捕;而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网络暴力预防和违规处置却只在人死后才出现。

化名小波的法律顾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刘学州的经历就像是新版的《悲惨世界》,出生时,父母缺位;父母卖掉亲生儿子,警察缺位;在学校被欺负,公共教育机构的保护职能也缺位;媒体片面报道、社媒网暴,表明公共舆论的道德和规范也是缺位的。「是这一系列的缺位造成了刘学州的悲剧,这一系列的伤害造成了他寻短见这样一个令人悲伤的结果。」

刘学洲的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更是当今中共治下每一个弱势的中国人的。当厄运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岁月静好」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泡沫罢了,一捅即破。中国人常说「远离政治」,可是政治何曾远离了你?要想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一个社会能实现最大可能的良性运作,那麽就必须追求「善政」最大化。否则,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个像刘学洲这样的孩子呢?谁又会是下一个刘学洲呢?

注:本文为读者投稿,谨代表个人观点,本文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视角,并不代表纽西兰看中国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