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明珠)社群媒体中的各种图文影音为了吸引眼球,总是充满各种挑战极限或者异于常人逻辑的片段,可能有满浴缸的泡面、一次喝10罐养乐多饮料再来吐的奇特举动等,年轻人为了有趣,纷纷跟风效仿。其中又以「抖音」(TikTok)的挑战活动造成多起死亡或送医事件而引发国际关注:
英国一名11岁男童在追风TikTok上的「吸喷剂」(chroming)挑战时,因为吸入有毒挥发气体,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澳大利亚一名13岁的女孩也因参与「吸喷剂」挑战,心脏骤停8天后不幸去世。
阿根廷一名12岁女童,在家直播TikTok最新挑战活动,结果不幸意外身亡,事后家属表示女童是遭同学霸凌,被强迫进行危险挑战。
美国一名14岁少年参加TikTok「死神辣椒挑战」(One Chip Challenge)后送医不治,最新验尸报告显示,其死因是因为摄入了大量的辣椒提取物。
德国一名15岁少年因与另一名6岁男童挑战TikTok死亡游戏「昏迷挑战」(Blackout Challenge)后,担心被男童告诉家长,少年狠心杀害男童。
美国阿拉巴马州2023年出现许多TikTok「跳船挑战」(Boatjumping)的挑战者,挑战者从高速行驶的船上跳到海中,半年内造成4人扭断脖子,当场身亡。其中一位死者是位父亲,他的妻子和小孩也在现场拍摄,最后目睹了死亡瞬间。
筛选接受的资讯
英文有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我们吃了甚么,食物给予的营养或热量,会反应在身体与样貌上。其实我们看了甚么内容,也在形塑个人的气质与思想,即便一开始外貌的改变不明显,但是谈吐便会显露一个人平时的所思所想与所学。看似没有立即伤害的短影音,正在对我们的大脑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平时我们要慎选吃进去的食物,同时也要筛选观看的影音或图文。
短影音和社群媒体对大脑的影响
注意力散漫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有64%的美国成年人认为社群媒体对自己的生活有负面的影响。短影音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的内容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一项研究显示,经常使用短视频的人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多巴胺成瘾
每次刷到有趣的视频时,我们的大脑都会释放多巴胺。史丹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暨成瘾医学教授安娜·兰布克医师(Dr.Anna Lembke)指出,这种「奖励」机制与赌博成瘾有相似之处,会让我们不断地想要获得更多刺激。
记忆力下降
快速切换的内容不利于大脑形成深层次的记忆。研究发现,频繁观看社交媒体的情况与记忆力衰退有关,另外一组针对青少年的研究证实观看社交媒体会对短期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改善过度使用社群媒体的方法
设置使用时限
使用手机限制屏幕使用时间,设定每日短视频使用时限,建议不超过1小时。可以将时间分散,如早晚各30分钟,避免一次长时间使用。
培养新兴趣增加社交互动
尝试每周至少安排3次「离线」活动,如阅读、绘画或运动。加入相关社团或课程,每周安排至少一次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增加坚持的动力。
正念练习增加专注度
训练增加专注度,尝试「番茄工作法」,在工作间隙进行2~3分钟的深呼吸练习或安排正念冥想,从每天5分钟开始练习。
创建「无手机」时间
购买一个物理闹钟,避免使用手机作为起床工具,同时设定固定的「无手机」时段,如用餐时或睡前1~2小时,在「无手机」时间内,将手机放在视线之外的地方。
优化内容筛选使用软体
平时可以主动关注教育类、知识类帐号,提高信息质量,定期清理关注列表,删除无意义或负面内容,善用使用平台的「不感兴趣」功能,调整推荐算法。最重要的是,慎选使用的社群软体,不同的软体偏好推荐的内容不同,让小孩使用的软体需要协助屏蔽不适当的内容,或者使用近期新兴的干净世界影音图文社交平台,从源头就做好把关。
社群软体和短影音并非没有益处,关键在于保持平衡,有意识地控制使用习惯。如果觉得无法改变总是滑手机看社群软体的习惯,可以试着关闭讯息提醒,或者卸载相关软体,让自己感受没有使用社群软体的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