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處決犯人時一般都是「秋後問斬」,甚至還要趕在「午時三刻」行刑,現代人對此大為不解:古人為甚麼會有「秋冬行刑」的規矩?甚至非要選在「午時三刻」呢?背後大有玄機。
為甚麼要在「秋後問斬」?
最早關於秋天行刑文章應該是出於《禮記.月令》篇,內容是:「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這裡主要強調的是秋天屬於萬物凋零,天氣由極熱開始轉涼,屬於極陽後的陰陽交匯,因此「行戮」也就是行刑最為合適,
「秋後問斬」起源於漢朝,那時候規定秋冬行刑,除了那些謀逆大罪會立即斬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會在秋季霜降之後執行。這其中的意義就是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則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讓死刑犯隨著落葉一起「魂歸九天」,為了能夠更好的承順天意,處決犯人也要遵循這個規律。
「秋後問斬」除了這些順應天時,應天道,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意義之外,還有就是考慮到農民的生活問題,因為在一年四季中,農民是在秋冬季最不繁忙,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圍觀,也不會影響到農耕的問題。
在進入隋唐以後,重案大案是需要經過中央複審的,死罪更是嚴格按照流程執行,到了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朝審。同時又把這些死刑案劃分為四類,緩決、可矜、情實、留養承祖。除了情實類案件在皇帝勾決死刑後必須執行外,其他幾類情況在沒有特殊情況均可以免除死刑。

為甚麼在「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正午時分,太陽最強盛的時候,此時的天氣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間,午時就是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那麼午時三刻就是11點44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