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决犯人 古代为何选「秋后问斩」?

0
28
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古代处决犯人时一般都是「秋后问斩」,甚至还要赶在「午时三刻」行刑,现代人对此大为不解:古人为甚么会有「秋冬行刑」的规矩?甚至非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背后大有玄机。
为甚么要在「秋后问斩」?
最早关于秋天行刑文章应该是出于《礼记.月令》篇,内容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秋天属于万物凋零,天气由极热开始转凉,属于极阳后的阴阳交汇,因此「行戮」也就是行刑最为合适,
「秋后问斩」起源于汉朝,那时候规定秋冬行刑,除了那些谋逆大罪会立即斩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会在秋季霜降之后执行。这其中的意义就是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则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让死刑犯随着落叶一起「魂归九天」,为了能够更好的承顺天意,处决犯人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秋后问斩」除了这些顺应天时,应天道,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意义之外,还有就是考虑到农民的生活问题,因为在一年四季中,农民是在秋冬季最不繁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围观,也不会影响到农耕的问题。
在进入隋唐以后,重案大案是需要经过中央复审的,死罪更是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到了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朝审。同时又把这些死刑案划分为四类,缓决、可矜、情实、留养承祖。除了情实类案件在皇帝勾决死刑后必须执行外,其他几类情况在没有特殊情况均可以免除死刑。
古代死刑都在秋季举行,叫「秋后问斩」。(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为甚么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三刻就是现在的正午时分,太阳最强盛的时候,此时的天气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午时就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那么午时三刻就是11点44分左右。

将斩首时间选在「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11时45分,有两种说法。
首先,据史书记载,午时三刻,太阳正处在正中央,此时地上的影子是最短的,同时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阳气可以压制和驱散阴气,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作祟,所以要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死刑犯很早就被送抵刑场,期间一点东西都不能吃,且到了那之后还要长跪不起,如此苛刻的条件,犯人多半疲惫不堪,加之正午的阳光较为刺眼,致使犯人神智不清,即便被砍头也没有多少知觉,自然也没太多力气反抗,因此选在此时行刑的成功率很高,也可减轻犯人痛苦。
责任编辑: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