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艺谈—《南巡图卷》

0
295
康熙南巡图第六卷部分:从奔牛镇经大运河至常州府 (图片来源:公用领域纽约苏富比拍卖行)
(作者:戴东尼)康熙帝玄烨,乃清代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1662至1722年)。康熙帝在位时间长久,在中国历代帝皇之中地位显赫,世界各国统治者鲜有能及。康熙帝登基时清朝立国不久,根基未稳,康熙帝用心饱读诗书,为更好地统治这个多民族帝国。他开创了清代盛世康雍乾三朝,期间声威远震,国力鼎盛。
康熙帝曾六次南巡,为了巡视国土,亲览民情。皇帝深入江南经济及文化腹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同时意在向百姓展示一国之君的仁厚和威仪。在每次南巡中,康熙帝都尽量从简,往返供仪都是从内务府支取,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严禁地方官豪华接待。其沿途行宫也比较俭朴,随行护从仅三百多人。
康熙帝南巡,指清朝康熙帝(1654-1722)六次南下巡游视察的历史事件。六次南巡的时间分别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其中两次祭泰山,六次到扬州府,六次祭明孝陵,六次到苏州府,五次到杭州府。康熙南巡的最重要一件事是治理黄河。当时黄河常泛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数省受害不断。康熙六次南巡,前三次主要是为了调查了解灾情,后几次是为了亲自部署治河。勤政爱民的康熙帝通过亲自考察河务,钦定治河方略,终于在几十年治理后,使黄河、淮河水患减少,两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漕运无阻,其历史功绩与其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败俄罗斯等相比,同样彪炳青史。
康熙南巡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观览民情,周知吏治」。南巡的山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各省,历来是中国经济文化兴盛之地,士绅集中,康熙就谒明陵,祭孔子,召见学者,奖励文学,亦体现了其胸襟广阔的一代圣君的风范。1864年他第一次南巡时亲赴曲阜,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他还不断举行各种考试,增加江浙一带入学名额来奖励文人。每次南巡,他还要召见还乡旧臣或亲临他们的府第,为其题匾题联,以示优容。
第二次南巡(1689年)以后,康熙帝邀请南方重要画家王翬,领衔筹办绘制《南巡图卷》,仔细描绘由京师出发至江南,历时三个多月,来回约三千多里的旅程,表现出对南方汉人文化之欣赏,以慰民心。最终,王翬耗时六月,绘十二高头大卷,每卷近十丈,涵盖康熙帝喜爱之景物、地方名胜及风土民情。记录并画出此般路程,展现咫尺千里,凸显画家之心思独韵。杨晋,王云,冷枚等亦有参与绘制。《南巡图卷》画轴用料上乘,尽显皇室气派,康熙帝大悦,御赐王翬「山水清晖」四字。《康熙南巡图卷》是记事性的画卷,皇帝的圣容也描绘其中,按照清宫规矩,先皇画像都送到寿皇殿供奉,因此《南巡图卷》在康熙皇帝崩逝后长期存放于景山寿皇殿,将近二百年后散失。学界认知其中九卷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秘珍,一卷为私人收藏,两卷下落未明。
第一卷,画出京师永定门至南苑;第二卷,画康熙帝由京城至山东济南一段的行程;第三卷,画由济南府经泰安州至泰山;第四卷,画康熙帝率领众官员视察黄、淮水灾的情景;第五卷不明,从记载的南巡路线来看,应当画的是途经扬州一段的行程。第六卷第,画康熙帝南巡队伍从瓜洲渡过长江,在金山寺驻跸,经镇江府、丹阳到常州的巡视。第七卷,画惠山、锡山至苏州。第八卷不明,应当画的是康熙皇帝一行从嘉兴至杭州一段的行程。第九卷,画渡钱塘江,抵绍兴府。第十卷,画从浙江回銮抵江宁府。卷首文字中提及康熙皇帝曾在此祭祀明太祖陵。第十一卷,画江宁府燕子矶乘舟渡过长江。第十二卷,画返抵京城,自永定门入城。
此画卷中选取了奔牛、朝京门两处重要节点,根据画中的描绘与场景,与历史记载中的文亨桥、朝京门、花市街、米市河等常州标志性建筑相似,可推断,画作中标注「常州府」的画面应该是西赢里一带。整张画气势恢宏,记录了皇帝下江南时常州到奔牛的盛况,画作中,东边城墙上方「常州府」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在城西运河边,「奔牛镇」三个汉字也是清晰可辨。运河两岸商铺林立,运河中舟楫往来,行人工匠商贩,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城外沿运河两岸,阡陌纵横,农田密布。
在南巡过程中,康熙确也特别喜欢游览各地「景物雅趣、川泽秀丽者」,而且要欣赏很长时间,他说自己喜爱秀丽山川的兴趣与一般百姓是一样的。1684年,康熙帝与随行数百人临幸金山游龙禅寺,面对眼前海天一线,动人心魄,着笔御书「江天一揽」四字,成南巡盛事中一美谈。不过从总体上说,他南巡的主要兴趣并不在山水和美色,而在于如何稳定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大清朝兴盛的根基奠定于康熙时期,康乾盛世就是在这样一种谨慎理政的前提下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