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藝談—《南巡圖卷》

0
291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部分:從奔牛鎮經大運河至常州府 (圖片來源:公用領域紐約蘇富比拍賣行)
(作者:戴東尼)康熙帝玄燁,乃清代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1662至1722年)。康熙帝在位時間長久,在中國歷代帝皇之中地位顯赫,世界各國統治者鮮有能及。康熙帝登基時清朝立國不久,根基未穩,康熙帝用心飽讀詩書,為更好地統治這個多民族帝國。他開創了清代盛世康雍乾三朝,期間聲威遠震,國力鼎盛。
康熙帝曾六次南巡,為了巡視國土,親覽民情。皇帝深入江南經濟及文化腹地,瞭解當地風土人情,同時意在向百姓展示一國之君的仁厚和威儀。在每次南巡中,康熙帝都盡量從簡,往返供儀都是從內務府支取,還曾要求「預飭官吏,勿累閭閻」,嚴禁地方官豪華接待。其沿途行宮也比較儉樸,隨行護從僅三百多人。
康熙帝南巡,指清朝康熙帝(1654-1722)六次南下巡遊視察的歷史事件。六次南巡的時間分別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其中兩次祭泰山,六次到揚州府,六次祭明孝陵,六次到蘇州府,五次到杭州府。康熙南巡的最重要一件事是治理黃河。當時黃河常氾濫,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數省受害不斷。康熙六次南巡,前三次主要是為了調查瞭解災情,後幾次是為了親自部署治河。勤政愛民的康熙帝通過親自考察河務,欽定治河方略,終於在幾十年治理後,使黃河、淮河水患減少,兩河兩岸人民安居樂業,漕運無阻,其歷史功績與其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擊敗俄羅斯等相比,同樣彪炳青史。
康熙南巡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觀覽民情,周知吏治」。南巡的山東、江蘇、浙江等東南沿海各省,歷來是中國經濟文化興盛之地,士紳集中,康熙就謁明陵,祭孔子,召見學者,獎勵文學,亦體現了其胸襟廣闊的一代聖君的風範。1864年他第一次南巡時親赴曲阜,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禮。他還不斷舉行各種考試,增加江浙一帶入學名額來獎勵文人。每次南巡,他還要召見還鄉舊臣或親臨他們的府第,為其題匾題聯,以示優容。
第二次南巡(1689年)以後,康熙帝邀請南方重要畫家王翬,領銜籌辦繪製《南巡圖卷》,仔細描繪由京師出發至江南,歷時三個多月,來回約三千多里的旅程,表現出對南方漢人文化之欣賞,以慰民心。最終,王翬耗時六月,繪十二高頭大卷,每卷近十丈,涵蓋康熙帝喜愛之景物、地方名勝及風土民情。記錄並畫出此般路程,展現咫尺千里,凸顯畫家之心思獨韻。楊晉,王雲,冷枚等亦有參與繪製。《南巡圖卷》畫軸用料上乘,盡顯皇室氣派,康熙帝大悅,御賜王翬「山水清暉」四字。《康熙南巡圖卷》是記事性的畫卷,皇帝的聖容也描繪其中,按照清宮規矩,先皇畫像都送到壽皇殿供奉,因此《南巡圖卷》在康熙皇帝崩逝後長期存放於景山壽皇殿,將近二百年後散失。學界認知其中九卷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秘珍,一卷為私人收藏,兩卷下落未明。
第一卷,畫出京師永定門至南苑;第二卷,畫康熙帝由京城至山東濟南一段的行程;第三卷,畫由濟南府經泰安州至泰山;第四卷,畫康熙帝率領眾官員視察黃、淮水災的情景;第五卷不明,從記載的南巡路線來看,應當畫的是途經揚州一段的行程。第六卷第,畫康熙帝南巡隊伍從瓜洲渡過長江,在金山寺駐蹕,經鎮江府、丹陽到常州的巡視。第七卷,畫惠山、錫山至蘇州。第八卷不明,應當畫的是康熙皇帝一行從嘉興至杭州一段的行程。第九卷,畫渡錢塘江,抵紹興府。第十卷,畫從浙江迴鑾抵江寧府。卷首文字中提及康熙皇帝曾在此祭祀明太祖陵。第十一卷,畫江寧府燕子磯乘舟渡過長江。第十二卷,畫返抵京城,自永定門入城。
此畫卷中選取了奔牛、朝京門兩處重要節點,根據畫中的描繪與場景,與歷史記載中的文亨橋、朝京門、花市街、米市河等常州標誌性建築相似,可推斷,畫作中標注「常州府」的畫面應該是西贏裡一帶。整張畫氣勢恢宏,記錄了皇帝下江南時常州到奔牛的盛況,畫作中,東邊城牆上方「常州府」三個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在城西運河邊,「奔牛鎮」三個漢字也是清晰可辨。運河兩岸商鋪林立,運河中舟楫往來,行人工匠商販,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城外沿運河兩岸,阡陌縱橫,農田密佈。
在南巡過程中,康熙確也特別喜歡遊覽各地「景物雅趣、川澤秀麗者」,而且要欣賞很長時間,他說自己喜愛秀麗山川的興趣與一般百姓是一樣的。1684年,康熙帝與隨行數百人臨幸金山游龍禪寺,面對眼前海天一線,動人心魄,著筆御書「江天一攬」四字,成南巡盛事中一美談。不過從總體上說,他南巡的主要興趣並不在山水和美色,而在於如何穩定社會,如何發展經濟。大清朝興盛的根基奠定於康熙時期,康乾盛世就是在這樣一種謹慎理政的前提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