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文化气息的元宵节

0
36
元宵节一到,只见彩灯争奇斗艳,若再搭配灯谜,就更增添雅兴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作者:萧风)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也叫「上元节」。今年的元宵节将于2月24日降临,今天不妨来了解这一节日吧!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或放焰火。千姿百态的彩灯争奇斗艳,再配上各种灯谜,更增添了雅兴,使得这项活动具有雅俗共赏、万民欢乐气象。元宵节往往也是过去皇帝与民同乐的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

相传元宵节和汉文帝有关。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后即位称帝的。由于戡平叛乱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与宵同,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此夜称为元宵。

另一说法指,史载汉武帝时会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较为隆盛的奉祀。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重大传统节日。

元宵放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的僧众每逢正月十五就会一起瞻仰佛舍利,因此这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代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盛况空前,活动也更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成为中国灯节鼎盛时期。那时人们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京城及王侯封地正月十五还扎万盏鳌山灯,这种灯始于宋徽宗时,将万盏彩灯扎成一座「鳌山」。永乐初年,明成祖还下令在皇宫午门外扎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据《皇明通纪》中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这种灯规模宏大,以数千种几万盏彩灯叠成山形,中间用五色玉栅簇成「皇帝万岁」,经灯火一射,五光十色,熠熠生辉。另外有数百伶官奏乐,下有百艺群工演出。到二更时,明成祖乘小轿出宫门观鳌山,皇后、妃嫔及大臣们随后,此时笙歌喧阗,伎舞翩跹,花炮齐放,热烈壮观。待皇帝观毕退去,百姓即如潮水般涌向鳌山。

明清两代,元宵的灯有了很大发展。有一种由南京人首创的「走马灯」,灯面转动,灯面上画著各种姿势的骏马疾驰,宛如万马奔腾。还有一种龙灯,气势磅礴,精美绝伦,五光十色,引得人们兴高采烈,「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

丰富多彩的灯谜

灯谜在唐宋发展达到空前盛况,形成独特文化。届时皇帝、公侯大臣及普通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

说到灯谜,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一大户人家,发现该户高悬走马灯在征对招亲。上联写道:「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对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永乐皇帝元宵之夜巧遇一个秀才的故事。某年元宵节,明成祖朱棣微服出宫赏灯。路上看到一间屋子的灯影,显示一个人在读书。永乐皇帝好奇这人怎么不跟大家去赏灯,敲门后进门,才发现是一位书生。朱棣和这书生谈得颇投机后,便想试试他的才学,遂出了一个上联:「灯也明,月也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也乐,民也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后来重用了这个人 。

到了清代,元宵日期缩短为五天,民间的灯会十分壮观,灯谜的普及、发展达到顶峰。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受到启发,对道:「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传说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与一群文武大臣去观看灯会。看到高兴时,大家玩起猜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

说到元宵节不能不提到元宵。元宵又名汤圆、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

其实,元宵节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节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见。其制法是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东南所称汤圆也。清代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八宝元宵」。早在康熙年间即为朝野所传闻。

元宵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地区有别,风味各异,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