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稱號令⼈眼花撩亂 終於弄懂了

0
25
涉及皇帝稱呼的號,主要為廟號、諡號,以及年號。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趙匡胤肖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作者: 梅媛)在史書或者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皇帝的各種稱號,往往同⼀個皇帝便有很多種叫法,令⼈⼈摸不著頭緒。
有稱為帝的,像漢⽂帝、魏武帝等;有稱宗作祖的,像唐太宗、宋太祖等;還有直接以年號來稱呼的,如明朝的萬曆皇帝、天啟皇帝等。那麼,為甚麼古代皇帝有時被稱為「帝」,有時被稱為「宗」,有時⼜直接以年號代稱呢?
「號」對皇帝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後⼈往往記得的是他們的「號」,⽽不是他們的名字。⼀般來說,涉及皇帝稱呼的號,主要為廟號、諡號,以及年號。
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平⾏為給予其⼀種稱號,稱為諡號。諡號按性質可以⼤致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三類。
美諡表⽰某⼈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具有「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好品德,如漢⽂帝等;平諡則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在國遭憂」、「懷」表⽰「慈仁短折」;惡諡表⽰「暴慢無親」、「殺戮無辜」,如周厲王,再如「煬」、「荒」、「幽」等。得惡諡的通常是末代的亡國之君。
諡號的本義是⽤來約束皇帝的,也就是告訴皇帝,他的⼀⾔⼀⾏,⾝故之後是要經過後⼈評審的!
廟號
古代皇帝死後,會被移入太廟受祀,後代⼦孫要為前代追尊⼀個專⾨⽤於太廟祭祀的稱號,這就是廟號。像隋⾼祖、唐太宗,都是廟號。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接位的皇帝⼦孫都會給⽗祖上美諡,故諡號實在太長了,廟號反⽽取代了諡號,起到了蓋棺論定的功⽤。如太祖、⾼祖、太宗等。
從漢代起,每個朝代⼀般是第⼀個皇帝的年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年號來稱呼。
年號
古代帝王遇到國家⼤事、要事,⼀般都要更改年號。⼀個皇帝所⽤年號少則⼀個,多則⼗幾個,如唐⾼宗李志的年號就有⼗四個。
漢武帝即位後⾸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
唐以前的皇帝,多以「諡號+帝」的⽅式來稱呼;⽽唐到元代之間的皇帝,多直接稱廟號;明代以降,皇帝的稱謂⼜多以年號指代。
来源:看中國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