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4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成容編譯/綜合)4月12日晚,對整個烏克蘭東部地區的猛烈轟炸仍在繼續,而與普京結盟的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聲稱,在被圍困的南部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有超過1000名烏克蘭海軍陸戰隊員「投降」,據說那裡有21,000名平民死亡。一名英國戰士的朋友擔心,他可能與其他兩名英國國民一起,在向俄羅斯投降後會被折磨和謀殺。
據《泰晤士報》報導,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聲稱,超過1000名烏克蘭海軍陸戰隊員在馬里烏波爾投降,並敦促躲在該市亞速鋼鐵廠的剩餘部隊投降。
俄羅斯國防部也報導了關於烏克蘭大規模投降的說法:「在馬里烏波爾市……,第36海軍陸戰隊的1026名烏克蘭軍人自願放下武器並投降。」該部補充說,在這些部隊中,有162名軍官和47名婦女。有100多人受傷。
週三(13日),烏克蘭總參謀部表示,俄羅斯軍隊正在對亞速鋼鐵廠和港口進行攻擊。
俄羅斯電視臺展示了它所說的海軍陸戰隊員星期二在馬里烏波爾的亞速鋼鐵廠自首的照片,其中許多人受傷。卡德羅夫在電報(Telegram)上說:「目前在亞速鋼鐵廠有大約200名傷員,他們無法得到任何醫療援助。對他們和所有其他人來說,最好是結束這種無意義的抵抗,回家與家人團聚。」
海軍陸戰隊的英國士兵
《泰晤士報》週二稱,包括一些英國誌願軍的一支烏克蘭海軍陸戰隊,將向俄羅斯軍隊投降。英國人阿斯林(Aiden Aslin)告訴親屬,他的部隊已被包圍40多天,彈盡糧絕,除了投降別無選擇。
自2018年以來,阿斯林一直是烏克蘭海軍陸戰隊的正式成員,但正是他的朋友菲利普斯(Phillips)教會了他持槍和開槍,以及巡邏、伏擊和清理建築物。
菲利普斯住在田納西州,但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一直與阿斯林保持定期聯繫。他擔心佔領軍會把他當作外國僱傭兵來虐待,而不是把他當作受國際法保護的合法戰俘。
「我擔心他將被折磨,我擔心他將被謀殺……他們會將此扭曲為他是外國僱傭軍或准軍事組織的一部分。他們可以用任何藉口來虐待他。這是我最擔心的事情。
「我們面對的不是遵守國際規範的人–(虐殺)平民是可以的,(轟炸)醫院是可以的……系統地強姦婦女。這還只是俄羅斯人,車臣人甚至更糟糕。」
Aiden Aslin, from Newark, UK, fighting alongside with the Ukrainians in Mariupol has been forced to surrender together with his unit to the Russians because they have run out of food and ammunition.https://t.co/h63rYhMef3 pic.twitter.com/ejVOxNY7xj
— Denis Kazakiewicz (@Den_2042) April 12, 2022
— Denis Kazakiewicz (@Den_2042) April 12, 2022
馬里烏波爾守軍已成傳奇
之前,守衛馬里烏波爾的海軍陸戰隊第36旅,週一(11日)在臉書上表示,經過近七週的戰鬥,彈藥即將耗盡,無水無食物,數千人的部隊已有一半是傷員。該帖子似乎是在告別說:「親愛的烏克蘭人民,請記住海軍陸戰隊。我們已盡一切所能,我們永遠忠誠。」
其實,馬里烏波爾即將淪陷的預測已經持續了數週,其烏克蘭守軍的生存,是這場戰爭中不斷出現的驚喜之一。
俄軍使用化武疑雲
週一晚上,局勢看起來變得更加嚴峻,因為亞速營在其電報(Telegram)頻道上發表聲明說,俄軍似乎使用了化學武器。「俄國佔領軍對馬里烏波爾的烏軍和平民使用了一種來源不明的有毒物質,這種物質是由敵方無人機投放的。受害者出現呼吸衰竭……正在澄清未知物質的影響」。
該市副市長奧爾洛夫(Serhiy Orlov)週二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市議會已確認是一架俄羅斯無人機投放的。他說:「我們不能提供更詳細的信息,但我們有來自軍方的確認,這已經發生了。」
這一說法無法立即得到證實,但在這之前,自稱是頓涅茨克共和國的發言人巴蘇林(Eduard Basurin)告訴俄羅斯國家電視臺,俄軍可能會訴諸化學武器,將躲在亞速鋼鐵廠(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的守軍趕出來。
亞速鋼鐵廠是一個由門架、煙囪和管道組成的迷宮,佔地數百英畝,南邊是大海,西邊和北邊是卡爾米斯河(Kalmius),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堡壘。
因此,巴蘇林告訴第一頻道:「那裡有地下樓層,因此用武力奪取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我們部署大量的士兵,但敵人不會遭受什麼損失。所以,我們需要求助於化學力量,這將會將鼴鼠從洞裡熏出來。」
亞速鋼鐵廠是一個由門架、煙囪和管道組成的迷宮,佔地數百英畝,南邊是大海,西邊和北邊是卡爾米斯河(Kalmius),是一個令人生畏的堡壘。 pic.twitter.com/F3nsZPBYXk
— Molly (@ChengRongUK) April 1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