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爭端或走向核戰 紐西蘭呼籲中方「發揮大國影響力」

0
82
圖為烏克蘭軍隊。(圖取自twitter.com/ng_ukraine)
截至3月7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進入第二週。期間烏克蘭南部扎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爆發火災並被俄軍佔領——這似乎不僅意味著兩國爭端或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更進一步引發全球對核熱戰危機的恐慌。根據文獻及模型推演,即便如紐西蘭這樣遠在南太平洋且相對封閉的島國,也難以「獨善其身」。在紐西蘭—中國建交50週年之際,紐西蘭官員在與中方對話時明確呼籲:希望後者動用中俄「良好關係」,在這場侵略戰爭中發揮出大國應有的影響力。
紐西蘭呼籲北京:動用中俄「良好關係」,發揮大國影響力
面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北京當局態度曖昧。紐西蘭官員在近日兩國虛擬會議上向中方呼籲:加入國際社會主要陣營,動用中俄「良好關係」、發揮大國影響力。
北京立場模糊
中俄在上月宣布兩國進入新「友誼」階段,戰爭爆發至今未曾公開譴責俄方;面對包括烏克蘭在內諸多呼籲中方利用與俄羅斯良好關係、要求後者停止侵略行徑的聲音,北京當局一方面堅稱尊重俄羅斯的「軍事行為」,另一方面又強調支持烏克蘭「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其矛盾說辭引發外界關注。就時間點來看,2月20日北京冬奧會結束,21日普京宣布支持烏東地區獨立,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因此,《紐約時報》等多家海外媒體披露:中共或對俄羅斯侵略計畫事先知曉,並默許冬奧會結束發動戰爭。
在3月2日聯合國大會上,一項由烏克蘭等90國提交的決議草案以壓倒性的141票贊成票通過;俄羅斯、敘利亞、白俄羅斯、朝鮮等5國反對;中國等35國棄權。對此,中方的說法是:此次緊急會議未能走完全部諮詢流程,在考慮烏俄爭端的歷史與複雜性方面有所欠缺。
紐西蘭呼籲中方「發揮國際影響力」
總理傑辛達阿德恩在2月28日表示:任何加劇地區爭端的理由都難以令人信服;紐西蘭一直積極向包括中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成員表達對烏俄戰事的關注。被問及鑒於中俄友好關係,是否會要求北京調停,阿德恩直呼:「怎麼可能不鼓勵呢?」——國際社會都在尋求和平解決方式,而中方的地緣政治條件與影響力顯而易見……阿德恩同時強調,不會對北京採取的立場做出任何假設。
在中紐建交50週年之際,外交事務貿易部(MFAT)秘書長Chris Seed與中國官員展開虛擬會議,討論內容包括:國際貿易、氣候變化、新疆、香港、南海問題,以及當前烏克蘭—俄羅斯爭端。MFAT在一份聲明中稱,Chris Seed秘書長向中方譴責了俄羅斯的熱戰侵略行徑,並呼籲其加入國際聯合抵制。綠黨黨魁之一Marama Davidson對媒體表示,紐西蘭正利用其外交影響力尋求國際和平主義建設;而這一言論被前外交部長Winston Peters諷刺為紐西蘭政壇「可怕的天真與愚昧無知(”appalling naivety and ignorance of real politic”)。」
不少分析認為:紐西蘭是少數幾個與中國關係要好的西方國家之一,經濟往來為主要因素。紐西蘭是第一個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且這一協定的升級議定書將於4月7日正式生效——儘管被WTO等一些國家質疑的貿易措施(trade measures)仍存在爭議;中國是紐西蘭最大貿易合作夥伴——截至2021年6月的12個月裡,紐西蘭向中國的商品服務出口額達$201億。與此同時,紐西蘭將參與WTO解決澳中貿易爭端調停。
核戰對紐西蘭的可能影響
雖然普遍認為普京在「特別戰鬥任務狀態」使用核武器的聲明屬於威脅多過實際行動,而綜合歷史、科學文獻與模型推演,一旦爆發核戰——即便歐洲為主戰場,紐西蘭也將遭受衝擊,包括:
1.移民湧入與社會動盪
2.病菌流入、疾病爆發威脅民眾健康與衛生體系
3.全球供應鏈中斷,紐西蘭陷入物資與出口經濟危機
4.核冬天與極端氣候(紫外線)
有專家分析,不排除一些持槍狂熱分子利用「回國」或「人道救援」渠道流竄至紐西蘭這樣的無核、中立國家,為當地埋下治安動盪的種子。1964年《紐約時報》發現:處於對美蘇核戰的恐懼,美國出現居民小規模而持續性的紐西蘭移民潮。
然而,疾病風險或比社會槍支暴力隱患更讓人擔心:隨著移民、流民的大量湧入,本在紐西蘭絕跡的鼠疫(plague)、霍亂(cholera)、傷寒(typhoid)、麻風病(leprosy)等都可能被重新引入,這無疑對本國人民健康造成威脅;何況紐西蘭醫療體系已疲於應對covid-19(omicron)疫情大流行,新流行病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惠靈頓生態學家Wren Green博士曾在上世紀80年代對核戰與紐西蘭影響作過深入研究。他指出,美蘇間若爆發核戰,可直接摧毀全球貿易、重挫紐西蘭社會,如國內就業率或由於出口經濟隕落而折損40~50%;僅因缺少胰島素供應這一項,就可能導致紐西蘭6000名患者在戰後第一年內死亡。
另外,核戰爆發不僅意味著衝天火光與巨響、驚人的傷亡數量,更意味著龐大數量的放射性粒子擴散至環境中,引發核冬天效應,威脅全球生物、生態圈。美國環境保護機構研究發現,核爆炸後的輻射碎片可衝向高空80千米,再自然回落或被降雨帶回地面。這些放射性沉降物(fallout)的回落時間最長可達數年,最終落點則由當時方向及氣象條件決定,從而造成爆炸近區、遠區甚至全球性核污染。
同時,科學家們還發現:由於核爆炸產生的大量煙塵微粒注入大氣,這些微粒對太陽的可見光與地面紅外光吸收力差異較大,因此會形成與溫室效應相反的「核冬天」現象,即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有模型推測,當年美蘇若核戰,兩國「核冬天」溫度或低於4攝氏度,破壞農作物生長與糧食供給;有推演印度—巴基斯坦核衝突的研究顯示:即便兩國可動用的核資源僅佔全球1%,核冬天下餓死的人數可達10億人。
同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科學評估,紐西蘭氣候學家Jim Salinger指出,(美蘇)核戰後的煙塵蔽日及溫度驟降(至零度以下)對北半球國家幾乎是直接而必然的結果;長遠來看,即便遠在南太平的紐西蘭也終將難逃全球核冬天現象。值得慶幸的是,紐西蘭四面環海,受到海洋對氣候調節的保護作用;同時赤道與各帶盛行風也相當於天然屏障,放射性沉降物需要飄落相當長的時間與距離才能影響到紐西蘭當地的光照與氣候。當然,另一位氣候學家James Renwick則表示,畢竟全球大氣、海洋相連,赤道也非密不透風,若煙塵規模足夠大,紐西蘭同樣可陷入黑暗;亦或因核爆炸破壞臭氧層,使紐西蘭紫外線過強,令人難以生存……
Green博士認為在核冬天中,即便紐西蘭能夠實現食物供給自給自足,也難以維持正常社會管理與秩序。例如,民眾出於恐慌而過度屯糧儲物;因進口中斷而缺乏配件、醫療物資而無法維修機械、維持醫療體系運轉;因無法依賴進口物資與出口貿易而金融體系崩潰……人們在非常時期也難以服從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
鑒於核戰會加劇社會動盪、貧富差異、醫療、經濟與出口、環境等多方危機,紐西蘭參與國際主陣營譴責俄羅斯侵略行徑,並於近日呼籲中國發揮「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