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罌粟殼作調料真會人上癮 抓住食客的胃?

0
41
左方為罌粟殼,右方為罌粟籽。(圖片來源:Avriette/維基百科)
中國大陸江蘇省連雲港的一家麵攤,因為疫情期間面臨生意冷清的慘況,店家為了招攬顧客,遂往食材中添加罌粟殼,欲藉此方式來抓住食客的胃,但卻讓一位常客起了疑心,今年8月下旬向警方舉報後,果真查出了問題:涼皮涼麵內的確含有罌粟殼、那可丁等成分。此事讓網友大呼,吃個飯而已,竟在不注意之間被「毒」了一回。不過,罌粟殼作調料真的會讓人吃上癮,能狠狠地抓住食客的胃嗎?
其實,在中國大陸的裁判文書網搜索的話,我們能發現,從2014年至2021年9月以來,跟「罌粟殼」、「餐飲」相關的判決書,已逾150起案例。案情大多數是餐飲經營者聲稱為了增加「提味」效果,特意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添加罌粟殼。
上述的那一位舉報者亦表示,先前看過食品安全宣傳,有些店家為了增添味道,會在麻辣燙裡添加含有罌粟殼的調料。
罌粟殼可作為藥用
不過,到底什麼是罌粟殼呢?回答此問題前,許多人都知道罌粟(又稱為:罌子粟、阿芙蓉、御米、象谷、米囊、囊子),並被其純白色、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等艷麗顏色的大罌粟花所吸引。至於罌粟殼,顧名思義,就是罌粟果殼,又稱為:罌粟莢、御米殼、罌粟糠、罌粟頭。此物性微寒,味酸澀,具有小毒,含有低量嗎啡等生物鹼,是成熟的罌粟果殼在變得乾燥之後所製成。罌粟果實含有多種的生物鹼,例如罌粟鹼、嗎啡、海洛因等,這些正是鴉片等數種毒品的重要原料,而罌粟又與大麻、古柯被稱為三大毒品植物,因此有些國家對之嚴格管控,除了用作醫藥、科研之外,一律禁止種植。
在醫藥方面,罌粟實具功效,而罌粟殼則具有收斂肺氣、澀腸止瀉等作用,適用在肺氣不收、久咳不止、久瀉、久痢等病症上,可單用,還可搭配烏梅、木香、黃連、乾薑等同用。此外,由於嬰粟殼的止痛功效頗為顯著,因此在中醫臨床上常用在胃痛、筋骨疼痛等病症上。《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九》有載:「罌粟神聖散,治男子婦人久新日夜咳嗽不止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亦載:「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治骨痛尤宜。)」
古代藥典上亦載有相關藥方:「反胃吐食:罌粟粥:用白罌粟米三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和勻分服。不計早晚,亦不妨別服湯丸」、「水泄不止:罌粟殼一枚(去蒂膜),烏梅肉、大棗肉各十枚,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久咳虛嗽:賈同知百勞散:治咳嗽多年,自汗。用罌粟殼二兩半(去蒂膜,醋炒取一兩),烏梅半兩,焙為末。每服二錢,臥時白湯下」。
此外,在處於燒燙傷恢復期時,罌粟亦能發揮功效。針對面臨燒燙傷時掏心掏肺的痛,清代的中醫典籍《瘍醫大全》除了提出全身浸泡之法,清楚點出「悶絕(休克)需補液、創面需徹底消毒、火熱邪氣入臟腑之兼症」之具體療法,還提及罌粟膏、清涼膏、黃連膏等外敷藥膏,能起到解毒止痛、排膿收斂之效果。
吃下罌粟殼是否上癮?
正因罌粟可作為中藥用,有的人覺得奇怪:既然罌粟可當藥用,吃下了含罌粟殼的食物,真的會上癮嗎?如果我不常吃,還會上癮嗎?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嗎?
其實,罌粟殼做為美食調料時,雖然用量會比較少,在食物中的濃度也很低,對一般人來說的確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就上癮,的確是要長期服用,才出現慢性中毒,但對於極少數的敏感者而言,卻存在上癮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若經常攝入添加了罌粟殼的食物,確實有可能會傷害到身體,有些人可能會出現發冷、出虛汗,甚至是神經系統或消化系統遭受損害,嚴重者還會因呼吸困難而喪命。
在銷售的食品中添加罌粟殼這一類有害、有毒的非食品原料,除了可能被判處有期徒刑或緩刑之外,還會給人帶來其它麻煩,例如2015年8月,四川省新津縣有一位王姓男子在徵兵體檢前享用一碗麵後,經過尿檢卻被驗出了嗎啡陽性。經過追蹤才發現是店家使用含罌粟殼的調料所致,最終幫該男子洗清嫌疑。
雖然有些心存僥倖的店家研判,自己只要添加一些些罌粟殼來調味就好,數量少是絕不會被發現、不會被檢驗出來的。錯!目前已經有很多種方法能檢驗出罌粟成分,其中包括化學法、免疫法、色譜法等方法。因此,店家還是別幹錯事,壞了自己的名聲。
不過,有的人會追問,在食物中添加罌粟殼真的能起到「提鮮」、抓住食客的胃的功效嗎?如果不行,為何大陸的罌粟殼「黑市」會如此盛行,有些中藥集散地還暗藏著「地下交易」,其實這主要是源自於部分餐飲店家抱有迷信,堅持在食物中添加罌粟殼(粉、籽)就能夠提味增香,刺激食客味蕾,增加買氣。
實際上,聽起來頗能迷惑人的罌粟殼本身的味道是很淡的,同時帶點苦味。有食品營養的學者在做過雙盲測驗後發現,被測試者根本就沒有辦法有效地區分普通火鍋底料,以及加入少量罌粟殼的火鍋底料究竟有何不同。換言之,若拿罌粟殼來作調料,恐怕並無獨特之處。
来源:看中國
本文短网址:http://kzg.io/b5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