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病征与平常的伤风感冒很相似,如头痛、发烧、咳嗽、流鼻涕等,但从古中医的观点来看,两者有着实质的不同。虽然瘟疫等疫病很棘手,但自古即谓「邪不胜正」,无论如何,仍是可治疗的。针对瘟疫,清朝刘奎《松峰说疫》说得浅显易懂:「瘟疫乃天地之邪气……它的来去很难捉摸,但是也必定是因为某些原因才把它招来的,大抵是因为人做了错误失德的事、天时的运行逆乱、冤腐的尸气缠染,而毒气变化蒸腾而出,才导致人生病。」
总体而言,瘟疫是世道人心沉沦败坏,加上天时运行逆乱、人间冤腐的尸气,合而相混而成的毒气,也就是「邪气」。当邪气入侵,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成为一股火热之气,所以,染疫之人都有发烧身热的症状,又称为「热病」。严重时,时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病征。
《黄帝内经》及刘奎都记载当时重病者的病状,包括:数日不食,谵语不止,目赤如火,神情如醉如痴,有些人还会脱掉衣服,随处乱走,狂言詈骂,甚至爬上屋顶高墙之巅,高声放歌,忽忽若狂的行为,完全与平日判若两人。
是以,中医诊治时,称之为「热邪」。
上述的刘奎是谁呢?刘奎,清嘉庆年间名医,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他是名相刘墉的堂弟。
刘奎年幼病弱,又深受其父影响,渐渐由儒转医,更深入民间寻觅药草良方,让无力延医购药的贫寒人家,都能利用随手取得的药物疗病。在日积月累下,刘奎对于治疗瘟疫,有独到的心得,撰写了《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甚至流传到日本,受到医家重视。
清朝刘奎在《松峰说疫》中,记载了很多自古流传至今的治疫方法,并反复辩证,审慎明验,还据以演绎了「瘟疫统治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