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病徵與平常的傷風感冒很相似,如頭痛、發燒、咳嗽、流鼻涕等,但從古中醫的觀點來看,兩者有著實質的不同。雖然瘟疫等疫病很棘手,但自古即謂「邪不勝正」,無論如何,仍是可治療的。針對瘟疫,清朝劉奎《松峰說疫》說得淺顯易懂:「瘟疫乃天地之邪氣……它的來去很難捉摸,但是也必定是因為某些原因才把它招來的,大抵是因為人做了錯誤失德的事、天時的運行逆亂、冤腐的屍氣纏染,而毒氣變化蒸騰而出,才導致人生病。」
總體而言,瘟疫是世道人心沉淪敗壞,加上天時運行逆亂、人間冤腐的屍氣,合而相混而成的毒氣,也就是「邪氣」。當邪氣入侵,體現在人的身上,就成為一股火熱之氣,所以,染疫之人都有發燒身熱的症狀,又稱為「熱病」。嚴重時,時常會出現難以理解的病徵。
《黃帝內經》及劉奎都記載當時重病者的病狀,包括:數日不食,譫語不止,目赤如火,神情如醉如痴,有些人還會脫掉衣服,隨處亂走,狂言詈罵,甚至爬上屋頂高牆之巔,高聲放歌,忽忽若狂的行為,完全與平日判若兩人。
是以,中醫診治時,稱之為「熱邪」。
上述的劉奎是誰呢?劉奎,清嘉慶年間名醫,字文甫,號松峰,山東諸城人,他是名相劉墉的堂弟。
劉奎年幼病弱,又深受其父影響,漸漸由儒轉醫,更深入民間尋覓藥草良方,讓無力延醫購藥的貧寒人家,都能利用隨手取得的藥物療病。在日積月累下,劉奎對於治療瘟疫,有獨到的心得,撰寫了《瘟疫論類編》及《松峰說疫》二書,甚至流傳到日本,受到醫家重視。
清朝劉奎在《松峰說疫》中,記載了很多自古流傳至今的治疫方法,並反覆辯證,審慎明驗,還據以演繹了「瘟疫統治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