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逾波罗树(ajapāla)下七天、目真邻陀树(mucilinda)下七天、罗阇耶恒那树(rājāvatana)下七天端坐思惟,这是佛教坐禅之始。而对于许多繁忙的现代人来说,打坐、禅修已经比较遥远且难以理解,打禅真对于健康真的有帮助吗?打坐背后有什么医学道理,而它的神秘感又来自哪里?
据维基百科记载,坐禅(梵语:pratisaṃlāna,pratisaṃlayana;巴利语:paṭisallānā,paṭisallīna),又称禅坐、打坐、静坐、燕坐或宴坐,是指在静室内以坐姿禅修,源起于印度瑜伽。步行走动禅修叫作行禅、经行(梵语:caṅkramati;巴利语:caṅkamati),禅修的坐姿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经藏中又记载佛陀成道后,会在白日坐禅,傍晚用功完毕,从静室出来,接着在屋外阴影处经行。
坐禅传入中国之后,道教及儒教也将坐禅列为自我修炼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