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女儿「乞巧」 有哪些习俗?

0
42
宋人七夕乞巧图。(图片来源: 国立故宫博物院)
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七夕在当代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这是近二十年才发生的改变,问问家中长辈,他们年少时大概没听过「七夕是情人节」这种说法。传统的七夕其实是「儿童节」兼「女儿节」。
民俗信仰中,七娘妈是十六岁以下儿童的守护神,家长在黄历七月初七的「七娘妈生」祭祀,祈求祂保佑子女平安长大。除此之外,七娘妈在天上的职业是「织女」,待字闺中的女子会在这天向七娘妈祈愿心灵手巧、针艺上进。因此七月又称为巧月、七夕又名为巧节。
在古代中,妇女的针线活是社会中的重要生产力,因此向七娘妈乞求自己心灵手巧——简称乞巧。自宋朝以后,七夕乞巧成为一个相当隆重的节日,甚至出现专卖相关饰品的市场。
七月初七的晚上,在月下设香案,准备称为「七巧碗」的七碗祭品,以及瓜果、鲜花。最常见的鲜花是鸡冠花与圆仔花,鸡冠花象征「宜子之祥」,又有加官进禄的吉祥谐音。
另外还会准备用来挽面的香粉、新的圆镜子,以及用新的脸盆装上清水,再放上一条毛巾,给织女洗脸洗手、梳妆打扮。待焚香祭拜完毕,一半的白粉投掷到屋顶上,一半留着自己用,祈求能如织女般花容月貌。还要拿出家中缝制衣服用的针线,向着月亮穿针线,若穿进了,代表手艺会变得更加灵巧。
传统的乞巧是女眷专属的活动,男性不得参与。可以想像小女生和好姐妹们一起努力向月亮穿针,期待自己未来也能长得美若天仙、嫁得好归宿。
传统的乞巧节虽然并不是和伴侣一同庆祝的「情人节」,却也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密切关系,带着几分浪漫的色彩。
时至今日,女孩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渐渐消失,但某些地区和家庭仍留有拜七娘妈的传统,也会「拜床母」、「拜魁星」,主要是祈求神明保佑小孩平安长大、头脑聪慧。
社会的变迁日新月异,开放变化不同往常,女儿的梦想也早已不再是擅长女红裁缝、漂漂亮亮嫁人,而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过对未来的想像与期待,古今却是一样。
责任编辑: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