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到底跟「黄花」有何关系?

0
52
「对镜贴花黄」的示意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作者:初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逾荳蔻之龄且尚未出嫁的女子时常被称为「闺女」,甚至是「黄花闺女」或「黄花大闺女」。可是,为什么未嫁女子会和「黄花」牵扯在一起呢?这类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难道真的和黄色的花有关?其实,关于「黄花闺女」一词的由来,民间流传两种说法,一种关乎菊花,另一种则关乎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与梅花的故事。

首先来说说「闺」字。《尔雅‧释宫》将之解释为:「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因为指涉的为「门」,故「闺」专门指女子的卧室,像「香闺」、
「兰闺」等词汇也是专指女子的内室。那么「闺女」当然就是指室内之女、在家之女。当女子出嫁时,则称为「出阁」。只是,未嫁女子又是如何跟「黄花」联系起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指「黄花」是指菊花。古人将菊花拿来比喻品性高洁、节操狷介之人。当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则意指尚未结婚、是处子之身
的女子。

第二种说法与南北朝刘宋时期,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有关。

根据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引述《杂五行书》所载,相传有一年冬天,寿阳公主在梅花盛开期间于宫殿簷下歇息,那时恰巧有梅花落在公主的额头
上,渍染之后竟在她的额前留下了斑斑花痕。如此自然又漂亮的点缀,令公主更显得妩媚动人。自此往后,寿阳公主就经常在前额贴上梅花作为妆饰,
宫中的人见着后,都纷纷称赞公主十分美丽娇柔。公主这样的装扮则被称为「梅花粧」。

过段时间后,民间女子争相效仿寿阳公主的梅花粧。虽然梅花有白、红、黄等数种颜色,但因寿阳公主在额头上贴的是黄梅,因此世人亦沿用黄梅来做
额前粧点。若是在没有梅花的时日,女子则会使用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涂抹在额上,而这种粉料则被称为「花黄」。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想必清楚,实际上早在刘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贴花黄的妆饰。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又名《木兰诗》)有载:「当窗理云
鬓,对镜贴花黄。」这首乐府诗描述了孝女木兰代父从军,以及荣归故里后,重新恢复黄花闺女的情节。当然,内容亦提及这名能绣能战的黄花闺女令
同行十二年却不知晓她为女子的伙伴当场惊惶不已。后人亦可由《木兰辞》获悉,「贴花黄」是当时民间女子喜爱的粧饰。

因为梅花粧的颜料与花样均为黄色,是未出嫁女子会使用的粧饰,因此「黄花闺女」便逐渐成为未嫁少女的称谓,沿用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