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曾昭燏:万千奇珍供世观 高才玉碎泪满衫

0
38
1941年,曾昭燏又与吴金鼎、夏鼐一同带领考古队,展开了抗战期间最具盛名的彭山汉代崖墓发掘。左起吴金鼎、王介忱、高去寻、冯汉骥、曾昭燏、李济、夏鼐、陈明达。(网络图片)
(作者:赵长歌)立德立功立⾔,为师为将为相的「第⼀中兴名⾂」⽂正公曾国藩,家族后裔福泽悠久,连续五代皆出名⼠。按照曾家「国、纪、广、昭」的谱序,第四代中当属曾昭燏与⼆哥曾昭抡星光最为闪耀。在修⾝明智的家风陶冶下,昭燏不仅以女性⾝份为考古学界带来⼀抹亮⾊,其才学、⼈品更为⼈所钦重。

求学之路多遇贵⼈

曾昭燏(1909~1964),是⽂正公⼆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燏」字既有火和光之意,也有⽟之意,看尽她的⼀⽣,不禁感慨「燏」字为名之确凿,似火似光似⽟。
昭燏的堂姐曾宝荪,是⽂正公的曾孙女,先后留学英国伦敦、⽜津、剑桥三所⼤学,回国后创办长沙艺芳女⼦中学,昭燏就曾在此就读。年长16岁的堂姐,对昭燏来说亦 姐亦师,尝教导她「做事要负责认真、做⼈要勇敢坚强,有是非⼼、有正义感,要爱⼈如⼰,牺牲⾃⼰帮助别⼈。」⾝为教育家的堂姐,中⻄合璧的教育,不仅使昭燏掌握宽汎的学识,更给其学品、⼈品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929年,在⺠国化学⼤家其⼆哥昭抡的指引下,昭燏报考中央⼤学,投于⼀代国学⼤师胡⼩⽯⾨下,并成为其平⽣最得意⾨⽣之⼀。胡⼩⽯这位于古⽂字、声韵、楚辞、 佛典道藏、⾦⽯书画等领域无所不通的⼤家,在昭燏就读,以致毕业后在⾦陵⼤学附中任教期间,都鼎立相助,亦恩师亦慈⽗,助其开拓事业。
1935年,昭抡之妻、昭燏⼆嫂俞⼤絪考取中英庚款留学⽣,且为历届庚款唯⼀录取的女学⽣。视野拓宽的⼆嫂致信昭燏,劝其赴英留学,融入世界学潮。在昭承、昭抡两 位兄长的⽀持资助下,昭燏辞去教职,拜别恩师胡⼩⽯,踏上海外求学之路,并与另两位考古才⼦吴⾦鼎、夏鼐相遇,共同在伦敦⼤学攻读。
在治学⽅向上,由于夏鼐选择了昭燏同样感兴趣的「埃及学」,她不知该学近东还是巴比伦或是其他⽅向,在傅斯年和李济两位⼤师的指导下,昭燏最终选择了中国历 史、古⽂字、博物馆学以及⽥野考古,实现了她「为中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的志向。⽽昭燏也⾃认受「最善于做学问」(胡适语)的傅斯年的影响最⼤。
在治学⽅向上,由于夏鼐选择了昭燏同样感兴趣的「埃及学」,她不知该学近东还是巴比伦或是其他⽅向,在傅斯年和李济两位⼤师的指导下,昭燏最终选择了中国历 史、古⽂字、博物馆学以及⽥野考古,实现了她「为中国的考古学发展着想」的志向。⽽昭燏也⾃认受「最善于做学问」(胡适语)的傅斯年的影响最⼤。

考古学界三⾜鼎立

⺠国时期的吴⾦鼎、夏鼐被誉为考古界的两⽅⼤鼎,⽽曾昭燏则可谓⺠国考古界耀史烁今的⼀炬火光,尝有「北夏南曾」之名,她也是⾸位赴海外攻读考古学的女性。
1937年,拥有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和天资非凡智慧的曾昭燏,在伦敦⼤学研习期间,将所学与恩师胡⼩⽯所传授的⾳韵学,及恩师著作《古⽂变迁论》融会贯通,作硕⼠ 论⽂《中国古代铜器铭⽂与花纹》,受到导师叶慈的赞许并获⽂学硕⼠学位。这篇论⽂中所列古代铜器上的600种徽识,是从2082件青铜器中整理得来,对后世认识、鉴 赏万千奇珍的作⽤之⼤实乃不⾔⽽喻。
学成归国后,昭燏进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为苍洱古迹考察团成员,于1939年2⽉与吴⾦鼎、吴⾦鼎夫⼈王介忱等⼀道,赴云南⼤理苍⼭洱海地区进⾏考古调查、发掘,发现了被命名为「苍河⽂化」的遗址,并与吴⾦鼎合编《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1941年,昭燏⼜与吴⾦鼎、夏鼐⼀同带领考古队,展开了抗战期间最具盛名的彭⼭汉代崖墓发掘。三位英姿勃发的考古⾼才,穿越崇⼭峻岭,探明崖墓900余座,发掘77 座。所掘墓葬均做详细勘测记录并绘制实测图,使⽤的⽥野考古的⼯作⽅法和操作规程,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准。
发掘成果也令⼈振奋,他们除了发现了佛教造像,⾸次证实了佛教在东汉时确已经传入中国,⽽⼤量仿⽊结构、⽃拱和⽯制建筑构件的出⼟,则为古建筑研究者提供了中国古老建筑的实物。
1948年,在国⺠政府护送⽂物南迁中,⾼仁俊先⽣负责护运古董。⾼先⽣回忆说在离开南京之前,昭燏让他整理⼀批陶俑⽂物,但研究古代兵器的他对陶俑不熟悉。当被问到:「你知道古代陶俑中女性的衣领,为何分左开襟和右开襟?」⾼仁俊答不出。接着,昭燏拿出很多相关书籍,指导他对照着看,「曾⼩姐的这种指导,让我受益终⽣,到台湾后⼀直照此去做。」

感暖⼈⼼的⼀捧火光

另⼀件让⾼仁俊先⽣感激终⾝的事情是,在他受命护送⽂物去台湾时,未婚妻尚留在南京。昭燏担⼼其未婚妻去不了台湾,他⼜无法回⼤陆,特意写信给她在台湾的哥哥。最后,在众⼈的帮助下,⾼先⽣的未婚妻得以去到台湾,有情⼈终成眷属。
除了承传曾⽒家族的治学之风,昭燏还承传了曾家勤俭⾃持的家风。据昭燏的同事回忆说,她平素极为俭省,掉在地上的饭菜,都会捡起来洗了再吃。⽽她对他⼈则颇为慷慨,招待外地来的学者、亲友,都会⾃掏腰包,奉上最丰盛的菜肴。
⽽逢年过节,昭燏便会将攒下的钱,或⼆元、三元、五元装入信封,挨家挨⼾的去拜年。有⼩孩的会另有红纸包的压岁钱。⼀位梅姓同事怀念昭燏说:「当时我家庭⽣活 有些困难,内⼈⽣病住院动⼿术,全部住院费与医药费全由曾院长主动承担,令我极其感动。」
昭燏⼀⼿带⼤的侄孙曾宁说,因昭燏终⾝未嫁,按照家乡习俗,便喊她「爷爷」。他说爷爷对他疼爱有加,让他渡过了⼀个幸福的童年。「困难时期,她在北京开会期 间,每天有⼀个苹果招待,她⾃⼰⼀个都舍不得吃,买来⼀只⽪箱装苹果,回到南京将⼀箱⼦苹果全部交与我⺟亲,说给宁宁吃。」

灵谷塔最后的徘徊

在江⼭易⾊前,傅斯年曾⼒劝昭燏南迁,或许对于⽥野考古事业的不舍,或许埋头事业对政治风浪的不敏感,昭燏留在了南京。然⽽随后,风雨便⾄。
1951年,在清理阶级队伍的风潮中,按照要求,曾昭燏仿曾⽒家族所珍藏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兵败被俘所写《李秀成供词》,写成《⾃传》。
在不断的思想改造中,昭燏的苦楚⽇渐增长。在⼀次对知识份⼦的改造和使⽤政策的谈话中,⽑泽东特意点到她:「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
1955年,「肃反」运动中,⼤哥昭承的儿⼦曾宪洛,被放逐偏远农场劳动改造,下落不明,⽣死未⼘。1957年,昭燏最敬重的⼆哥昭抡被打成右派。
1964年,「四清」运动中,曾⽒家族被定为「反⾰命历史家庭」,狂风恶浪的裹挟下,昭燏患上忧郁症,曾悽然道:「别再宽慰吧,我不⾏了!」
1964年12⽉22⽇,从医院看病出来的昭燏对司机说:「去灵⾕寺吧,我想散散⼼。」灵⾕寺位于南京中⼭陵东,1931年,国⺠政府在此修建国⺠⾰命军阵亡将⼠公墓。这 里安葬了「⼀・⼆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威名赫赫的⼗九路军阵亡将⼠、及第五军和宪兵团阵亡将⼠。1933年建灵谷塔,塔上有蒋中正总统亲笔⼿书「精忠报国」四个⼤字。
下了⾞,昭燏递给司机⼀包苹果,说要独⾃去走走。在塔下茶室,昭燏沉思徘徊。在外等候的司机似乎有种预感,急忙走进茶室,但⾒昭燏神情⽊然,她将⼤衣脱下交给 司机,独⾃登上塔梯。⼗几分钟后,灵⾕塔上,⼀个⾝影凌空⼀跃,⼀代女杰火熄⽟焚。在昭燏交给司机的⼤衣⼝袋中,是她最后的笔迹:「我的死,与司机无关。」
昭燏死后,时年76岁的陈寅恪悲不⾃胜,流泪写下悼诗:「⾼才短命⼈谁惜,⽩壁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代考古巨星星光陨落,陨⾝⽟碎,惜哉嗟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