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 為何說李白真的是修道圓滿成仙去了? By 紐西蘭看中國 - 2022-07-20 0 67 FacebookTwitterWhatsAppReddItLINE 蘇六明畫的「李白醉灑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作者: 德惠)世人將唐代大詩人李白(701年5月19日-762年11月30日)稱為「詩仙」,或許「仙」並不僅僅是對這位李太白的形容而已,而是歷史的真相。 其實,關於李白崇道及神仙思想,前人論述甚多,但大抵認為李白追求神仙及修道,是因為政治上失意後的寄託,跟隱士避世思想相去不遠。但有研究者認為,訪道求仙實際上是縱貫了李白一生的活動,對照李白自己說的「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以及他在〈贈張相鎬二首〉之二中說的「十五觀奇書」,再對照他所謂的:「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我們可知,李白幼年就對訪道求仙很嚮往,因此硬要說這只是李白在青壯年經歷了仕宦失意後的寄託,是非常待商榷的。 不過,這並非此文論述的重點。這裡要談的,是北宋有一則關於李白的記載,十分驚人:成仙的李白,曾於北宋時期再次現身。此文就說說這則北宋奇聞。 李白在創作中多次描寫自己修道的經歷,例如他在詩組《遊泰山六首》裡寫道: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雲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從《遊泰山六首》的這一段描述來看,可知李白常年吃齋,經常抄寫、吟誦道經。李白修道是有收穫的,除了可以和護法神溝通,還擁有身輕如「雲行」、「羽翼生」之感。 那麼北宋到底記述了甚麼呢? 蒲宗孟,字「傳正」,北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科舉考中進士,諡號「恭敏」,曾經用封鎖的辦法清除盤踞在梁山泊的強盜。蒲宗孟統領益都(今山東省青州市)時,某天有位道人前來拜訪,結果看門的把他擋在了外面,道人也不強求,隨即留下一副捲軸,轉身就走了。 蒲宗孟知道後打開,只見捲軸展開後上面題寫著詩句: 我居清空表,君隱塵埃中, 聲形不相吊,茲事難形容。 還又有詩寫道: 欲乘明月光,於君開素懷, 天杯飲清露,展翼到蓬萊。 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奇才, 君才不可盡,玉尺無時休, 對面一笑語,共躡金鰲頭, 絳宮樓閣百千仞,霞衣雜與雲煙浮。 文字最後落款為:上清鑒逸真人李白。 蒲宗孟看完後又吃驚又惆悵:詩仙李白來找他,竟被看門人攔住了,真是錯失仙緣啊!蒲宗孟心中遺憾的不得了,只好把看門人用繩索捆綁起來,懲治了一番。蒲宗孟因此還派人遍訪益都的大街小巷,但都沒有找到那位道人的蹤跡。 不過,在那一則記載裡,提到詩仙李白的道號是「上清鑒逸真人」,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為此,筆者查找資料,竟發現明代編纂的《正統道藏 洞神部譜籙類 玄品錄 卷之五》中記載「世以為太白之精,一號上清鑒逸真人。」《正統道藏》為明成祖下令編輯,最後明英宗正統年間方才校定付印,是最全面的道教經典合集;而《玄品錄》又名《玄史》,是茅山派收集的道家仙人傳記彙編。 由此可見,李白成仙后道號為「上清鑒逸真人」,絕非蒲宗孟所能編造,而且蒲宗孟作為主政一方的官員也沒有必要去編造這樣的故事。看來詩仙李白是真的修道圓滿成仙去了。 責任編輯: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