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的墳墓稱為「陵」?(組圖)

0
31
明十三陵布局的水彩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舉世聞名的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又稱陵園)「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跡和觀光景點。不過,你可曾想過,古代帝王的墳墓為什麼要稱「陵」呢?

相傳唐代詩仙李白遊秦漢舊跡時,因觸景生情而感嘆寫下《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中的「漢家陵闕」,正是指位於現在陜西關中黃土高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

「陵」原為大土山之意,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就是說殽有兩座大山。其實在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都稱「墓」而不稱為「陵」。例如《書・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注:「桐湯墓地也。」所以商朝君王的墳墓也稱「墓」。

又《周禮・春官・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冢人的職責是掌管君侯的墓,分清方位、地形並畫為圖;墓大夫則專職管理全國墓地,並將墳墓形勢畫成圖。因此,周代君王的墓也稱「墓」亦不稱「陵」。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君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

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老百姓的墳墓,則稱為「墳」,限在三尺以下,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皇帝的陵墓:十三陵神道大宮門。(圖片來源:Lordary/維基百科)
皇帝的陵墓:明祖陵。(圖片來源:梓地/維基百科)
皇帝的陵墓:明祖陵。(圖片來源:梓地/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