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羽良)伫立长江边注视那不断东逝的长江水,你能否察觉曾被苏东坡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江水,和昔日苏大学士所见有何不同?站在你所熟悉的城市,静静观察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一如十年丶二十年丶三十年前一样,在你身边匆匆而过,或许你会发现不同的是,岁月的刻痕已在自己身上巧然驻留,但那过往仍是如此众多的陌生脸庞,是否也让你见识到时空的幻变?
物换星移能使沧海变桑田丶化森林为沙漠丶旧人催老新人辈出,也让人们对生命永恒的价值观产生变异,而后者的变化最是茫然不觉!数百年前的人们会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数百年后的人们依然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究竟这世风是如何日下?人心又为何不古?或许这一切要从人们的喜好与其他因素去找答案。
偏移之一:人们不断变异的喜好
李安所导演的电影《色戒》就是能让人一窥其奥的例子之一。女主角为爱或欲而背叛国家和同志,但看完电影的人们,对做出如此离经判道之事的女主角,却是同情多于指责,因为她虽然背离了忠与义的标准,但那更为芸芸众生所难以抗拒或说喜好的「爱与欲」,却模糊了事件的焦点。或许就是这样,人们的喜好常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事物的真象丶重点与本质。
中国的戏曲向来传承著中华文化教忠教孝丶明辨是非丶劝化人心的遗续,如《岳飞传》教忠丶《目莲救母》教孝丶《三国》演一个义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道德观的沦落,人们的喜好也随之变异,为了迎合人们观念的转变,探讨情爱与欲望的戏曲作品也大量出现,间接助长与满足了观众内心的黑暗欲念。《白蛇传》的变味,正是由此而来。
追溯《白蛇传》的版本源头,蛇妖故事最早记载于宋代《太平广记》中所搜录的唐人作品《白蛇记》。故事大意为,李黄是盐铁使逊之侄儿,在长安东市见到一位白衣美人,询问后知道其为袁氏孀妻。随其至家,见一青衣老妇,自称白衣美人姨母。李黄住了四天后返家就寝,但觉被底下身体逐渐消尽,揭被一看,皆已化为腐水,只剩头而已。家人寻至白衣美人家,仅一废园,邻人云,园中树下常见巨白蛇盘绕。
宋代《西湖三塔记》则是白蛇传故事雏形的最早版本,里面讲到三个妖精,白蛇精丶乌鸡精丶水獭精利用人的欲望诱人吃人,最终被道士镇压在西湖三潭之下。由此可见,广受大众欢迎的《白蛇传》最原本的故事内容并没有爱情的情节,而故事主要是告诉人们精怪本质的邪恶,并戒人莫放纵内心的情欲。
到了明末,冯梦龙编纂「三言」中的《警世通言》里,将西湖三塔改换为雷峰塔,有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剧情,才出现了与现代《白蛇传》最为相近的故事。惟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仍无水漫金山的叙述,其所写白蛇行径的确扰乱人间,男主角许宣因感念法海协助收妖,遂遁入空门,正与邪之间的刻划依然是形象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