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榮)拿破崙的一生彷彿一部傳奇的故事。拿破崙義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有關他的一切,不論是軍事、建築、音樂、繪畫、文學及愛情都那麼蕩氣迴腸,引人入勝。
他的一生,擴展領土,蒐羅文物,保護文化是他的使命之一。在他的軍中流行的一句話「讓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是他開疆拓土、復興文化一個廣為流傳的例證。
他本人學識淵博,青年拿破崙是數學、歷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高才生。他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他對埃及文化的研究不亞於當時的著名學者。
1798年率兵出征埃及時,拿破崙專門挑選了一支科學藝術考察團,這個由歷史、數學、建築、語言、考古方面的學者組成的考察隊伍,為的就是要研究埃及的歷史文化。
可是為什麽一個對文化如此尊重的人要炮轟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呢?
這個謎案的謎底我們暫時不揭開,因為接下來要講的,都有助於理解事件原因。
拿破崙在1798年展開他傳奇的埃及遠征行程。佔領埃及,不僅可以切斷英國與印度交通要道,控有歐洲、印度與東方的貿易樞紐,同時,拿破崙計畫打開埃及這個歐洲國家眼中的謎樣國度。
他特別挑選一百多名學者同行,一起於開羅建立了埃及學院,開始在眾多領域從事重要研究工作。法國的重要學者、藝術家、科學家與工程技師等,詳細測量探勘了埃及各個面向。這些測量調查包括了埃及的古代與現代建築、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後來法軍潰敗,這群人士回到法國,成立一個委員會,開始編撰這些資料。
在這次遠征中,拿破崙在科學上的成就以及古文物遺址的記錄、巨著《埃及記述》(Description de l’Égypte)的出版,帶給他的聲譽遠比軍事上的勝利還要多。

《埃及記述》這套劃時代巨著,為拿破崙遠征埃及時(1798~1801)的科學研究彙編,為第一套大型的埃及圖冊,記錄了古代與當時埃及的各個方面。
1809年,《埃及記述》一經問世,頓時轟動歐洲。從1809年開始出版,《埃及記述》到1830才全部完成出版。這套書籍包括24卷本文字記述和12卷本圖書,裝幀豪華、內容豐富、圖片精美。這部巨著奠定了未來「埃及學」的基礎。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能藏有一套《埃及記述》,仍然是埃及學家和人們引以為榮的事。
這部著作是拿破崙對人類文明、文化的一大貢獻,恢弘的再現了埃及這個古老國度的文明風貌,雖然希羅多德的《歷史》和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中都有古埃及見聞的記述,但古埃及仍然是被時間埋藏的世界。
拿破崙在遠征埃及中,還發現了羅塞塔石碑。羅塞塔石碑的成功譯讀,促生了埃及學,羅塞塔石碑也被譽為「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鑰匙」。這些,也是拿破崙輝煌一生的功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