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风动石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以奇、险、悬而居全中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因此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更是一大憾事。那这风动石究竟「奇」在哪里?
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吨,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盘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
当狂风吹来时,这块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石」,诗曰:「风吹一石万钧动」。
风动石自古闻名,早在明代史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荒唐部》里就有记载:「漳州鹤鸣山上,有石高五丈,围一十八丈,天生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名风动石。」
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常慕名来此观赏奇石。在风动石的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
明永历巡抚路振飞于石上题写「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宾、陈士琦」。巨石右侧还有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道蔡潮题写的「东壁文星」四个字,因此风动石又称:东壁文星。
明朝名人程朝京、孟宗浩、蔡基等人也先后观赏,或呤诗或题刻,蔡基有五言律诗一首:「峰头簪壁石,大块有神奇。静对风还动,迩看势不欹。文星邂南斗,圭壁插天池。欲借支梁栋,清朝甲第宜。」
程朝京有诗曰:「造化原来一只丸,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风动石显神奇
相传明万历年间,诗人李楷和水师提督程朝京等文朋墨友,兴致勃勃地前往福建东山岛观赏风动石。当地县令闻墨客雅集,特地在风动石下备丰宴一席,以美酒佳肴为他们助兴。
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李楷倡议即景赋诗以谢县太爷之美意,并带头先吟七律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翩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拈。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苏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蹟,特为天南表大观。」
程朝京随口应和,吟到:「文昌石边火石球,神侧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
第三个尚未接上,只见风动石摇晃不止,欲落欲坠,大有砸碎酒席之势,是时四座皆惊,个个且吃且退,又惊又喜,大开眼界!李楷也不禁大吃一惊,连声说:「险矣,险矣。」然后均大笑乐怀。从此便有:「石下难设席,吟唱不出三」的趣闻流传。
关于这块风动石还有一个传说。话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山岛,企图搬动这奇异的风动石,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拉风动石。可是倭寇费尽了力气,巨石丝毫不动,反而是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掉落海里,风动石却依然屹立在原地,至今雄风依存。
据说曾有人找来瓦片置于风动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结果瓦片碎裂,但风动石仍然屹立不动。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这块奇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责任编辑: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