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記者軒雨編譯報導)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紐西蘭人每週平均工作37.2小時,比2013年的38.1小時有所下降。這裡的工作指的是,勞動獲得的報酬或等價物品,或為親屬經營的企業、農場做出貢獻。
本次人口普查中,約有260萬人是就業狀態。其中近100萬人每週工作40小時,18.6萬人每週工作50小時,6.9萬人每週工作60小時,近2萬人每週工作70小時,9千人每週工作80小時。
但有297人表示每週工作168小時,相當於每天24小時工作。2018年,有273人表示自己一直在工作。2013年的數字達到474人。
專業人士分析
奧塔哥大學管理系的Paula O’Kane博士說,每天24小時工作的人並不是真的都在工作,可能是待命狀態下的自營業者,他們隨時可能被叫出去工作。還有一些是從事護理工作的人。與高收入人群相比,稱自己每週工作168小時的人處於弱勢狀態。
梅西大學的Jarrod Haar教授表示,稱一直在工作的人不是真的在工作,只是他們覺得工作永遠沒有盡頭。他們不是年收入200萬的首席執行官,這就是問題所在。他們是年收入5.2萬的家庭護工,每天工作12∼14小時,然後晚上起來照顧別人,一週工作六七天,這感覺真的很糟糕。
O’Kane指出,總體而言,紐西蘭人工作時長下降是好事,工作時長和生產率其實沒有直接關係。紐西蘭的公司應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工作時間。例如在愛爾蘭,人們更認同工作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不是工作了多少小時。
Haar也認為,紐西蘭人需要改變思維方式,把重點放在效率上。有員工反饋,在家辦公效率高。而在辦公室會有各種事情分散精力。
經理們讓員工在辦公室工作40個小時,然後在家再額外工作20個小時。不如直接告訴員工每週需要完成什麼。
另外,長時間工作在亞洲很普遍,努力工作像是對家庭表達愛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