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会改革」为何引民愤?四大争议一次厘清

0
23
台湾立法院外,5月24日从白天到黑夜都有大批民众聚集,共同抗议审查中的国会职权相关修法缺乏讨论。(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记者李佳琪综合报导)台湾蓝白两党合作强推的「国会改革」法案,在民进党及民众的强烈愤慨与抗议声中,完成了大多数法条的「二读」,其余14个条文将于本月28日续审。然而立法院外,民众的反对声浪正在不断高涨。

美国之音26日发文,梳理了引发台湾社会震荡的四大争议要点:

一,藐视国会罪,引发立院无限扩权恐将带来严重后果的质疑。

相关法条规定:包括总统在内的被质询者,不得任意缺席、拒答或拒绝向立法院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国防、外交等机密敏感事项除外),而且答询时不能对立委「反质询」,否则可被视为「藐视国会」,最高可处20万元(新台币下同)的罚款。

国民党党团更提出《刑法》的藐视国会罪相关法条,将明订对隐匿或虚伪陈述的被质询人送交司法侦查,最高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台中亚洲政经与和平交流协会理事长沈有忠对此表示:该法条引发不小的争议。例如,答询资料准备不齐全也可能触法,恐导致未来官员赴立法院备询前,得准备海量资料和堆积如山的数据,否则「可能漏送了一页,你就是藐视国会」,反而会造成议事被瘫痪。

二,要求总统国情报告常态化且「即问即答」,恐酿宪政危机。

新法规定,总统须于每年2月向立院送交国情报告书,并于3月1日赴立法院进行国情报告,且必须接受立委的质询「即问即答」。

中研院法律学研究所研究员黄丞仪指出,该法条让立法院实质上凌驾于《宪法》的规定之上,恐会破坏台湾在1997年修宪时创设的「双元民主制」,即权力分立体制。此外,在极端的政争情境下,若总统的「即问即答」无法让立法委员满意,会不会也被扣上「藐视国会」的帽子?

三,立院扩增调查权,恐干预民企经营

依据新法案,立法院可以设立调查委员会、项目小组,对相关议案行使调查、调阅权,而政府机关、部队、法人、团体或社会上有关系人员,必须配合出席听证会、提交相关数据,否则亦将面临罚款。外界争论的关键点是:立法委员取得这项权力之后如何执行?如何保障出席听证人员的正当权益?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林志洁表示,立法院在缺乏「立法委员行为法」等自律与规范利益冲突的架构情形下,贸然通过调查权,还可处罚公务员,侵害了原本独立的监察权。新法把「国会调查」之手伸向民间私部门,更僭越了《宪法》赋予立法院的主要许可权。

「我们创设立法院是希望你能好好地监督行政,不是变成一个『特侦组』来侦查人民,尤其是你自律规范、利益冲突的要件这么的弱,却可以要求企业和私人团体去交出帐册、税务资料,这些都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林志洁说。

林志洁进一步指出,最令人忧心的是在野阵营「会否跟中国政府里应外合」。如果可以不经过正当程序,就通过乱七八糟的法案,「未来当然也有可能会通过伤害台湾社会,或影响台湾国家安全的草案」。

四,改革法案的审查过程涉嫌「黑箱操作」,立院被批「人大化」。

在5月17日国民党推出新法案的议程中,立法院长韩国瑜违背使用表决器表决的一贯做法,当场决定举手表决,被指违反程序正义,形同逼台湾民主倒退,让立院「人大化」。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庄嘉颖对BBC中文表示,这次争议的关键,主要不是国会改革问题,而是黑箱作业、缺少讨论、有失程序正当性的问题,另外是国会多数是否藉国会改革之名滥权。他质疑,「在民主体系下,行政、立法本来就有互相牵制的自然张力,问题是国民党是否能够及愿意扮演忠实的反对角色,还是会利用权力来把持政府正常运作。」

中华民国总统、民进党主席赖清德表示,呼吁国民党「尊重少数」,审慎思考相关法案对现行宪政体系所造成的影响。他说遵守程序正义的实质、理性讨论,是民主法治国家国会的原则,也是各党可以达成共识的关键,缺乏程序和实质讨论,会让法条难以凝聚各方共识,容易产生疏漏,甚至可能影响现行宪政与权力分立的运作。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表示,国会改革是朝野各党数十年来的共同主张,他希望民进党「别想再以少数辗压多数,以街头压制国会」,称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他又批评民进党不应以「抹红」方式对待在野党,应把国家利益放在政党利益之上。

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则称,国会改革法案的内容都是过去民进党的主张,他呼吁执政党不可以用傲慢态度背弃过去的理想。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