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清零」开始变调?死撑也没钱烧了

0
58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2/03/22/1001252.html
【看中国2022年3月22日讯】(看中国记者何佳慧综合报导)香港新冠病毒疫情有趋缓迹象,特首林郑月娥宣布解除社交距离措施的路线图,同时暂缓推行全民强制检测这个「动态清零」硬任务,惹来一些极左人士的批评。有学者分析,病毒根本无法「清零」,现在不过是「死撑」,而背后庞大的经济代价,也正在迫使中国大陆的「清零」政策开始转调。
香港3月21日新增14,068宗确诊个案,连续三天少于2万宗。当天,特首林郑月娥在记者会宣布调整防疫政策,包括「暂缓」她一个月前公布、原订于3月底推行的「全民强制检测」。
清零还是共存?林郑认未能厘清
林郑称,专家评估香港目前可能已经有数百万人感染,不适宜在现阶段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在这个全民的核酸检测方面。加上大陆专家认为香港社区组织动员能力较弱,做不到「不落一户一人」。她坦言,推行全民强检香港社会要「付出很大代价,但防疫效果可能很细」,她认为那些当天早上仍在施压她做全民强检的人士,需要反思。
过去港府是紧跟中央实行「动态清零」,完善选举后的「爱国者」立法会议员和亲共传媒也将「清零」视为金科玉律,一面倒力推「全民强检」。如今林郑宣布政策大转弯,有记者问到,这是否代表港府选择采用「与病毒共存」政策﹖林郑月娥称,香港有一段时间不断争拗究竟抗疫模式是甚么,现阶段未能够完全厘清,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评估及总结。
美国之音报导,林郑月娥宣布「暂缓」全民强检,正好是深圳市结束为期7天封城强检。报道指,深圳封城对当地经济及工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认为,中国大陆对是否坚持「清零」政策开始转调,可能亦意识到「清零」政策可能要付上庞大的经济代价,香港暂缓全民强检,可能是「清零」政策调整的先兆。
政治「清零」的损害开始浮现
钟剑华认为,从一开始,北京处理疫情就令人觉得是政治挂帅,香港也是一群「极左」议员为求向「阿爷」表忠而施压要求全民强检,完全不理会香港实际情况。但是,如今连中国大陆和个别人士的调子都开始在调整,「以前那种坚决『清零』、只有这种方式最适合中国的讲法,现在就多讲了涉及经济及社会代价⋯⋯起码我觉得它们(北京)都感受到这样的清零政策所造成的损害了。」
他指出,抗疫问题最终都要回归实际,无法硬来。人类历史上能够「清零」的病毒,只有「天花」一种,连「沙士」(SARS、萨斯)都没有「清零」过,如今还在动物身上发现。就算中共自己不承认,但事实上面对疫情,「用这个泛政治化、政治挂帅的方式来处理,我不觉得有效。」
民间:清零两年 疫情来得更猛了?
3月17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开会讨论疫情形势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继续要求「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同时要「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然而实际上,最新一波Omicron变种病毒迅速蔓延全国28省。中央社报导,中国民间对这波疫情来势之迅猛感到惊讶外,也不无「清零了两年,为何疫情反而来得更猛」的疑问,网路上不乏私下或半公开的贴文讨论。
多维新闻网21日也发表文章,直指「中共正在遭遇抗疫中期关键考验」,称这波疫情不同于2020年的武汉,当时为稳控疫情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国之力。但如今疫情进入第3个年头,更迫切需要「平衡经济民生」,要「用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果」。中国一直坚持的「动态清零」政策正遭遇外部世界的持续质疑。而在中国内部,在清零政策指引下动辄封城封区等严厉管控手段,开始积累民怨。
文章提出,中国防疫模式暴露出的问题,首先就是严厉问责制下,地方政府的「层层加码」与「一刀切」,官员为证明「自己在做事情」,一有本土确诊病例的第一反应便是封区乃至封城,由此造成的悲剧还是不断发生。
清零很烧钱 政府财政开始吃紧
「清零」方针开始变调的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中国政府没钱了。中央社引述香港英文红媒《南华早报》19日报导,要执行「清零」政策,要配合采取严格封城、普筛与政府指定设施执行隔离等,种种措施所费不赀。2020年中央曾补助地方政府抗疫经费,但去年起,地方政府必须以各自财政收入应付,许多地方已面临财政吃紧的压力。
据上海以西的苏州市上月通报,2月13日起因抗疫已花掉人民币1.2亿元,其中大部份用于增添防护设备、核酸检测与医疗照护等。
报导又指,在中国,核酸检测每人要花费介乎24至48元人民币之间。对于许多人口破百万、而当地民众每人每年医疗支出不超过200元的地方政府而言,实在是难以负担。例如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宁夏省省会银川市,当地居民每人每年公共卫生花费不到30元。
报导引述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 Inc.)16日指,中国要执行全民检测,需要使用由实验室化验样本的核酸检测。但Omicron变种病毒传播速度极快,意味着核酸检测力有未逮。穆迪还指,若是Omicron的疫情持续蔓延,将在第一季浮现更多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因素,假使封城持续,经济的阵痛可能会延续到第2季。
同时,中央正加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调控,以防止金融崩溃,此举已影响到若干地区的融资筹措,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因房地产市场放缓而受到影响。
在香港,尽管政府财政依然稳健,但严格的防疫政策令百业萧条,失业率飙高,更致命的是关乎金融和经济命脉的外资,对严格的入境限制和隔离措施抱怨连连,开始陆续撤走。港府不得不宣布松绑措施,包括4月1日起取消来自英美等9个国家的航班禁飞令。
责任编辑:李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