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那個甘於吃虧的人,往往會收穫更多;那個凡事計較的人,反而得不到好處。
做人「大方」一點,相處「退讓」一點,永遠「為他」一點,更能收穫真摯的情感和友誼。
有人說,人與人交往,最好的相處模式莫過於這三種——主動讓利,學會退讓,永遠利他。
一、主動讓利
有位收藏家,眼光非凡,看古董一看一個準。對於自己看上的古董,他會以合適的價格買下,但從不會讓別人無錢可賺。
有一次,這位收藏家路過一家古玩店,看上了一件精美的汝窯器,向店家詢問價格。店家猶豫了一下,說道:「這是我從日本買回來的,就八萬元賣給你吧。」收藏家笑了笑說道:「我出九萬。」
自那以後,店家再有甚麼收藏,都會先聯繫這位收藏家,因此,這位收藏家總是能淘到別人買不到的寶貝。
有句話說得好:「吃得起虧,才享得起福。」
與人相交,計較得越多,越容易失去人心。
而當一個人願意主動讓利,關係才能越來越好,感情才能越來越真。
不去計較,方能收穫青睞和好感;適當讓利,方能得到感激與回報。
二、學會退讓
這是朋友小米講故事:
以前他住在鄉下時,他們每家都有一個竹籬笆的院子。有一天,他看到鄰居偷偷把兩家中間的竹籬笆,往他們家這邊挪了挪。他很生氣,立即回去告訴了爺爺。本以為爺爺會和鄰居據理力爭,結果沒想到,他只是淡淡地說了句:「知道了。」
第二天,爺爺走向了那個竹籬笆,並把它又往自己家方向挪了挪。小米問爺爺:「這樣我們的院子不是更小了嗎?」爺爺笑了笑,沒有回答,抽著旱菸遛彎去了。
下午,鄰居幹完活回來後,小米發現鄰居盯著竹籬笆看了一會兒,然後走過去,不僅將其慢慢地挪回了原處,還又往自己家的方向挪了一點。
此後,兩家關係變得融洽了許多,時不時還給對方送點水果,拿點蔬菜,再也沒人計較竹籬笆的位置了。
人與人之間,不用斤斤計較,算得那麼的明白清楚。
你若懂得寬容別人,做到主動退讓,對方也會敬你三分。
最舒服的關係是:你體諒我的不易,我也懂得你的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