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阳光 一段故事 勾勒出人性的善与恶 By Dolly - 2022-02-10 0 42 FacebookTwitterWhatsAppReddItLINE 小说第一部分的故事发生地,喀布尔富人区瓦兹尔·阿克巴·汗(Wazir Akbar Khan)(图片来源: Aulfat Rizai/Wikimedia) 两个少年之间,一段曲折的故事,名为《追风筝的人》,是美国2005年排名第三的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通过两个男孩在阿富汗战乱前后的成长与经历,勾勒出人性的善与恶,罪与罚。 阿米尔和父亲居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栋别墅里,过著富足无忧的生活。 阿米尔还有一个形影不离的玩伴——哈桑。 【01】太高估一段关系,是一场灾难。 哈桑是仆人阿里的儿子,自幼与阿米尔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早早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 哈桑视阿米尔为最好的朋友,对阿米尔总有求必应。阿米尔怂恿哈桑用弹弓打邻居家的牧羊犬,哈桑尽管知道会被父亲训斥,还是会照做。阿米尔每次遇到危险,哈桑总毫不犹豫冲上前护住他。 哈桑以为,阿米尔会和他一样。直到那天,哈桑陪阿米尔参加风筝大赛,阿米尔叫哈桑帮他追回蓝色风筝夺取冠军。 哈桑对阿米尔高呼:「为你,千千万万遍」,随即向风筝奔去。 然而返回时,哈桑遭到恶霸阿塞夫一行人堵截,阿塞夫变态地强暴了哈桑。这一幕,碰巧被不远处的阿米尔看见,但阿米尔没有上前保护哈桑,反而转身离去。 阿米尔不断安慰自己,为了赢得比赛博取父亲称赞,总要付出一切代价。这个代价,便是哈桑。 现实如同一堵漏风的墙,吹得人透心凉。 哈桑把委屈和疼痛全留给自己,只想护阿米尔周全,结果阿米尔却对他见死不救,把他视作一枚棋子。 世间最难猜的,是人心;最难量的,是关系。 太高估一段关系的存在,往往都会以失望收场。 【02】朋友之间,也讲究势均力敌。 哈桑康复后,曾试图与阿米尔重归于好,但阿米尔总借故躲开。 一天,阿米尔故意约哈桑到熟悉的山坡上,捡起地上的石榴就砸向哈桑。哈桑知道,阿米尔是为了宣泄心中的压抑和内疚,他站着一动也不动,任石榴汁染红衣裳。可哈桑越是容忍,阿米尔就越放纵,他一边朝哈桑扔石榴,一边辱骂哈桑是懦夫。 在一声声辱骂中,俩人彻底走向了决裂。其实,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早已失衡,从他们一个习惯索取,一个习惯付出开始。 阿米尔父亲与拉辛汗的关系则不同。 父亲与拉辛汗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精神契合的挚友。父亲心中的郁结,都会告知拉辛汗,拉辛汗对父亲也始终真诚以待。两人情同手足,并肩走过几十年,从未心生嫌隙。 经济学家艾瑞里说过一句很戳心的话:「所谓的关系,不过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最重要的是门当户对。」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一心索取,有人无畏付出。 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势均力敌,彼此诚意相当,感情才能稳如磐石。 【03】越是愚蠢的人,越喜欢归错他人。 阿米尔生性怯懦,父亲对他总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感,而对勇敢阳光的哈桑格外疼爱。哈桑生日时,阿米尔父亲特意请最好的整形医生为哈桑矫正兔唇。阿米尔心中不由涌起一阵酸楚,对哈桑心生嫉恨。 赢得风筝比赛后,阿米尔如愿博得父亲的欢心,但他既开心又忐忑。他害怕哈桑再次抢夺走父亲的爱,也害怕哈桑揭穿他的见死不救。 阿米尔每天惶恐不安,仿佛头上悬著达摩克利斯之剑,认为是哈桑搅乱了一切。于是,趁哈桑和阿里外出之际,阿米尔把父亲送给自己的手表和钱放到哈桑的床下,诬陷哈桑偷窃。 为了不揭穿阿米尔,哈桑点头承认了一切。 阿里不忍见儿子受尽委屈,果断带哈桑离开了喀布尔。 阿米尔以为赶走哈桑能得到父亲的独宠,不曾想父亲早已看穿他的小心思,对他更加厌恶。 把自身不幸的诱因,归结于他人,是人性的本能。但唯有反躬自省,才能化解内心的怨气,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 【04】偏见,是最难跨越的鸿沟。 随着战乱爆发,父亲和阿米尔移民到美国,拉辛汗主动留下帮他们守护别墅,并邀请哈桑一家与其同住。 围墙外虽战火纷飞,但围墙内,拉辛汗和哈桑一家却过得和谐而温馨,哈桑还喜得儿子索拉博。 可美好总是转瞬即逝,拉辛汗前往巴基斯坦治病后,外面就流传出哈桑是哈扎客人的消息。 当时的阿富汗,被以普什图人为主的塔利班控制,与他们信仰相悖的哈扎客人则被视为低劣、肮脏的代表。塔利班认为所有哈扎客人都是骗子,是小偷,他们冲进别墅逮捕了哈桑。 无论哈桑怎样自证清白,无论邻居怎样证实哈桑的善良与正直,尽管还有拉辛汗电话确认,塔利班依旧坚持指控。 最后,塔利班无情地处死了哈桑和他的妻子,索拉博被送进了孤儿院。 哈桑和妻子没有倒在贫穷和战乱之下,却输给了偏见。 有人说:「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人与人之间的偏见,是最难跨越的鸿沟。 【05】善与恶的抉择,只在一念之间。 哈桑离世后,拉辛汗拨通了阿米尔的电话。在拉辛汗的召唤下,时隔26年,阿米尔终于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 但当拉辛汗请求他前往阿富汗找到索拉博时,阿米尔拒绝了。 无奈之下,拉辛汗只好道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弟弟的事实。 真相如同晴天霹雳般击中阿米尔,他冲出拉辛汗的公寓,游走在人来人往的街头。阿米尔仿佛站在三岔路口,一条是继续负罪生活之路,一条是冒险赎罪重生之路。 回想起往昔种种,最终,阿米尔选择了后者。 几经周折,阿米尔在昔日死敌阿塞夫家见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身形消瘦,满面惊恐,被带上脚铃当做宠物一般玩弄。 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被阿塞夫打得面目全非。伴随着剧烈的疼痛,阿米尔心中压抑多年的罪恶感随鲜血一起流淌而出,他笑了。 曾经的一个转身,成了他半生的梦魇,如今的一个抉择,救赎了他的往后余生。 有时,偶然间的一个恶念,或许就会留下半生的遗憾;有时,不经意的一个善意,或许就能给余生带来温暖。 善与恶,往往只是一墙之隔,取舍全在一念之间。 故事最后,阿米尔带着索拉博一同回到美国,迎来了新的生活。 索拉博望着空中飘荡的风筝,终于褪去伤痛的阴影,露出久违的微笑。 阿米尔满心欣喜,对索拉博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转身向风筝追去。 以风筝为始的恶,终以风筝得救,这便是人性善恶的因果轮回。 正如书中所写:「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