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姓氏「爨」笔划最多 女童9岁才识写 村民自豪

0
82
爨字碑(图源:rheins/CC BY 3.0)
【看中国2022年1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姿综合报导)作为最博大精深的中文,是这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有些字可能就连母语是中文的人都不一定看得懂或是会写。综合最近海内外媒体报导,中国山东就有一个「超稀有」姓氏是「爨」,不仅笔划属姓氏中最多的,也有多数人不会唸,而这个字正确唸法是(cuàn)。
全村都姓「爨」女童9岁才会写
根据《梨视频》报导,在中国山东有一个称做「爨家村」的村庄,里面的居民家族姓氏都姓「爨」,里面共有615人都姓爨。回顾村庄起源,由于汉高祖2年(公元前205年)发生「安邑之战」,当时的伙头军(军中负责炊事的人员)曾在此驻扎做饭;而爨有着「以火烧煮食物」之意,才将这里命名为爨。
爨家村书记爨立贞分享,整个村庄是由云南那边迁移过来的,至今已经传到第20代了。村民则表示,由于这姓氏较为少见,不少人外出工作时,同事都不晓得该怎么读它,但只要知道了就绝对不会忘,为此,村人都为自己的姓氏感到十分自豪。而这些居民外出工作时公司大部分的同事都不认识这个字,不仅可能不会唸,写也是一大困扰之一,这样罕见的姓氏在「百家姓」找不到,需要从「千家姓」中才能找到。
村庄中有一名叫爨佳弈的女童,她不仅对这样的姓氏部会感到困扰,还为此感到骄傲,不过由於姓氏的笔划太多,她到了9岁才知道怎么写,不过女童表示她在班上自我介绍时,说出自己的姓氏后,同学都会感到相当惊讶,不敢相信会有这种姓氏,尽管字难写难唸,但这样的姓氏也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爨姓是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记载笔画最多的姓氏之一,共30画,由于太过难写,也有部分爨姓人改为寸、全、炊、串等姓氏。
据史书记载,爨姓的一个起源是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爨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爨官,为西周时期在宫廷内为王室成员制膳之士中的灶官,就是俗称的火头倌,专职掌管炊火。「爨」,就是今天称作的「灶」,用于安置无足器皿进行煑食物,「大羹湆在爨」,就是烹煮肉食、肉汤。而无足之器皿就称作「锅」。
爨文化曾闻名于世
从字形上看,汉字造字有六书(即指像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而爨字就占了「象形、指事、会意」三样。整个字的形象推演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过程。爨通常有5种意思:一是「炊也」,即做饭;二是「灶也」,古代兄弟分家的时候,不说「分灶」而说「分爨」;三是「火上」;四是「调和五味之处」,爨室即是厨房;五是戏曲名称,意为饮爨,即烧火做饭。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时期,强盛于晋朝时期,直至唐朝天宝年间,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
史料记载,公元264年,爨氏第十二世祖被远降到南宁州,只用了75年就统治了南中地区。爨氏的衰败是在唐朝天宝年间。爨氏出现内讧,相互残杀。于是,爨氏人为了躲避战祸,四处迁徙。
如今,按照爨姓居住情况来看,群居人口达300人以上的省市主要在云南的丽江、大理、保山等地,四川的宜宾,湖北的石首、荆门、枣阳,河南的南阳、洛阳,山西的运城,陕西省的宝鸡、西安、华阴。此外,爨姓在北京、黑龙江、吉林也有分布。
关注爨文化多年的爨跃峰认为「爨字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它看起来笔画繁杂,但理解起来很轻松愉快,『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把火烧』。爨字包含着无比博大精深的哲理和文化。」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