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都注重過生日,甚至有很多必不可少的儀式感,但要注意到一定年紀之後,就不能叫過生日,應該叫「過壽」了。在「過壽」的時候,也有很多忌諱,如果家裡有中、老年的人,就應該仔細了解一下這些老傳統了。
50歲之後 只能叫作「過壽」
對於傳統習俗來說,過生日這三個字只能應用於50歲之前,而過了50歲之後,就不能叫過生日,只能叫作「過壽」了。
我國是一個充滿禮儀的國家,過壽這件事情,自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充滿了儀式感,尤其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人家,對於過壽是非常注重的。
古時候,很多老人在50歲之前就不幸去世了,所以大家覺得能在50歲後還留在世界上並且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長壽的,所以,才有了過壽這一說法,就是希望家中的老人可以長命百歲。
「做九不做十」有啥講究?
過了50歲的老人在過生日的時候都要被統一稱之為「過壽」,但是在過壽的時候,也有相關說法的,也就是「做九不做十」。
就是60歲的生日必須要在59歲的時候過,70歲的生日必須在69歲的時候過,不能在70歲的時候過,這就是民間流傳已久的說法做「做九不做十」的含義了。
這一說法的具體原因,主要就是源於「九」字的發音,就是「久」,諧音老人家可以活得長長久久,而「十」這個字的發音類似於「死」,如果在60、70歲過壽,諧音不太好,所以,大家都形成了「做九不做十」的這一民間說法。
當然,不同的地方,對於傳統習俗都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比如有的地方還流傳著「男慶近 女慶滿」之類的說法。過壽的習俗以及忌諱都是有所區別的,大家給老人家過生日,也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來準備相關的事宜。
「過壽」的時候 吃啥食物?
過壽時,在吃的方面要儘可能的豐盛,但有些地方在過壽的時候並不是一味的追求風尚,而是要應該按照當地的習俗去準備一些含義較好的美食。
首先要有魚,代表年年有餘,每次家裡有老人過壽的時候,魚是必不可少的,不僅是年年有餘的意思,也象徵著鯉魚跳龍門,祝福老人家在未來的生活能夠越過越好。
其次,是紅燒肉了,而且必須是66塊紅燒肉,這樣的習俗意思是可以將災禍全部都轉到牲畜身上,老人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過60歲。
最後,就是雞蛋了,因為雞蛋代表著圓滿、圓滾的意思,也就是好運,吃雞蛋意味著老人家之後再遇到困難也可以順順利利地度過。
這三種食物,在很多地方都是過壽時必須要吃的,也有很多家人在為老人過壽的時候,會特地準備好這三樣食物,都是吉祥的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