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的教子「心法」

0
8
康熙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圣君,非常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作者: 笔耕)康熙大帝一生,勤政审慎,励精图治,以其超群的智慧和远见,执掌朝政64年之久。在位期间广施仁政,布恩德于四海,使得天下出现了「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为中国帝制后期最为圣明的君主,康熙对后代的教育亦是历代帝王中最为勤谨的一位,故其后代皇子王孙多文武全才,实为中国历史上极为成功的教育家。

而其子雍正为「益图继述」,将康熙的日常教诲萃会成编(《庭训格言》),使得我们今天得以窥见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也使得后世能有幸领略这位圣主仁皇的教子「心法」。

正其身

康熙非常重视规范皇子们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反对家长对子女过度的宠爱,因而告诫「若小儿过于娇养,不但饮食之失节,亦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长大成人非愚则痴。」

康熙禁菸戒酒,无嗜无欲,「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人?因而永不用也。」

「原夫酒之为用,所以祀神也,所以养老也,所以献宾也,所以合欢也,其用固不可少。然而沈酣湎溺,不时不节则不可。」,「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致病疾,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是故朕谆谆教饬尔等,断不可耽于酒者,正为伤身乱行,莫此为甚也。」康熙点明了酒的作用在于祭祀神明、敬奉老人、宴请宾朋,所以喝酒需要有节制和场合。一旦嗜酒成瘾,便会伤害自己的身体,祸乱自己的言行。这与现代中国盛行的「酒桌文化」的内涵截然相反,值得深思。

在吃穿用度的问题上,康熙指明应「恒知知足」,并告诉子女自己「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

不难发现,康熙在教育子女时常常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非那种空洞的理论家。

康熙还告诫皇子们,不能说污言秽语,因话一出口,即会损德,「污秽之言轻出自口,所损大矣」。

在仪容仪表的问题上,康熙要求子孙做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时常斜视会给人感觉行事猥琐、不端庄。

康熙在对待子女的教导上事无钜细,「大凡残疾之人不可取笑」,「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读之则眼前会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位谆谆教导的慈祥长者之形象。

治其学

康熙对皇子们的学业非常之重视,他亲自挑选「老成谨慎」、「学问优长」或「纵无渊博通儒,或满洲、汉人内有人品端方,可资辅导者亦好」者为师傅教皇子们读书,开蒙读书之处就选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宫东南侧庑房,便于自己亲自检查督促课业。

他认为「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皇子们天还没有亮便起床一直要学习到夜深,一年中「无间寒暑」没有旷日,学习的内容涉及广泛,除汉文经典外,还要学习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等。

康熙认为人在小时候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提倡早教,「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并指明「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读书并非为了灌输,而是为了明白书中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对于是非正邪自然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了。

这和现代普遍被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迳庭,许多西方国家的教育已背离了传统,越来越「简单化、弱智化」。而在中共控制下的学校,则成了对学生灌输党文化的工厂。这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塑造成一个个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人,做事自我、偏激,丧失了对是非善恶最基本的判断力。

康熙指出读古诗和经史的重要性,并教导子孙不要看闲杂的小说,「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以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这和现代社会小孩沈迷漫画、动画、电子游戏的情形何其相似。

对于技艺的磨炼,康熙勉励子孙要有勇猛精进之心,「人茍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实践证明,康熙的教育非常之成功,不但教育出像雍正和乾隆这样杰出的皇帝,使得盛世延续百余年之久,其皇子皇孙中亦不乏艺术家、科学家、将军和能臣。

修其心

做人最重要的是善,康熙认为只要行善道,必会受上天护佑,「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凡人最要者,惟力行善道。能尽五伦,而一心笃于行善,则天必眷佑,报之以祥」。

康熙还提倡忍耐,「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而他本人忍耐的功夫也不一般,康熙可以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这样的定力,在现代的社会中已经不常见了。

康熙教育皇子们要随时归正自己的心念,他认为「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故要「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随时剔除不好的私心欲念,起念必与道相合,「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如果内心去掉了多余的欲念、妄念,内心自然能得到真正的安泰和舒适。

「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之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康熙对于修心的论述,和正法正道的心性修炼非常相似,不免让人感慨其来历之不凡。

正其信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拜佛似乎只为求佛保佑、避祸消灾、考学、发财和生儿子。很多人更是为了在寺庙中争得烧头香的机会不惜一掷千金,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真心崇信神佛之人。可如此的「敬佛」方式和常人中拉关系走后门又有何不同?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拿出亿万财产捐给寺庙,难道佛就会使他圆满得正果吗?

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已经渐渐的忘记了敬佛的内涵。对于这种情况,康熙告诫子孙们「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今人日持念珠念佛,欲行善之故也。茍恶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敬重神佛,惟在我心而已」。

康熙待神佛存至真至诚之心,非为趋祸求福,为正其身也,如果心存恶念,即使手持念珠口念佛号又有什么用呢?这种敬佛不为求佛而为修身的念头,唯真修之人才具备的境界。

结语

康熙大帝内圣而外王,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后代启之以朦昧,教之以规矩,正之以心志,精之以学艺,强之以体魄,亲身实践了中华正统的教育之道。其为后世所留下的教育之「心法」与中华神传文化贯通融合,实为现代人寻回传统教育之金匮要旨。

(资料来源:《庭训格言》)

责任编辑:张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