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重庆江湖菜,怎能不提「毛血旺」?这道菜发源于重庆沙坪坝的磁器口古镇,民间的老百姓说:「到了磁器口没吃毛血旺,就等于没有去过磁器口」。毛血旺以其浓烈的麻辣、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的制法闻名。那么这道菜为何叫「毛血旺」呢?这个「毛」字究竟是指什么?
毛血旺的来历
「毛血旺」的「毛」,其实是重庆的方言,是「冒」的谐音。在川渝地区,「冒」一词常用于描述烫煮或加热的烹调方式,例如冒菜。毛血旺因此得名「冒血旺」,只是叫久了便成了「毛血旺」。
关于毛血旺的起源,传说与明朝建文帝有关。相传,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时,曾流亡至重庆磁器口镇的宝轮寺。当时饥渴交迫的他,敲开一家屠宰场的门,希望能讨些食物来填饱肚子。主人见他可怜,便将刚煮好的骨头汤、猪血一并煮沸,建文帝吃着这碗飘香的汤,配着冷饭,竟感到鲜美无比。这便是「毛血旺」的雏形。
这家屠宰场的附近就是宝轮寺。当时宝轮寺规模宏大,殿宇多达十六座,佛像达三百余尊。建文帝隐居于此,为确保他的安全,臣子们在寺内佛像后挖出一条暗道,直通至码头上方的「滑嘟嘴」。码头下方千米处,位于鹅卵石河坝尽头的地方被称为「九石缸」,据说建文帝为复位所准备的金银宝藏便藏于此。这段历史为当地留下了「九石缸,九道门,九道门里藏金银」的民谣。因建文帝曾在此隐居,宝轮寺也被称为「龙隐寺」,而磁器口则称为「龙隐镇」。到了民国初年,因当地盛产瓷器并从古镇码头外运,逐渐改名为「瓷器口」,后来音转为「磁器口」。
到了20世纪40年代,沙坪坝磁器口水码头的王姓屠夫,每天将卖剩的猪肉杂碎低价出售。他的妻子张氏觉得可惜,便在街头支起小摊,用猪头肉、猪骨、豌豆熬汤,再加入猪肺、肥肠等杂碎,并佐以老姜、花椒、料酒小火慢炖。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将生猪血直接放入汤中煮,发现猪血越煮越嫩,汤味愈加鲜美,这一锅现烫现吃的「毛血旺」因此诞生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毛血旺的传统样式逐渐演变,融入了火锅和江湖菜的特色,加入更多荤素食材。由于人们的口味愈加偏重,单一的豌豆和猪杂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口味,于是又加入了鳝鱼片、毛肚、火腿肠、黄豆芽等食材,汤汁更添麻辣醇厚,有的甚至直接使用火锅底料来调味。自此,一道鲜红油亮的毛血旺风靡全国,成为重庆江湖菜中的经典美食。

毛血旺食谱
食材
鸭血、毛肚、千层肚、豆腐、脆皮肠、蘑菇、豆芽、大蒜、大葱、生姜、花椒、辣椒
调味料:1大匙生抽、1大匙豆瓣酱、火锅底料
作法
①先将大葱切段,姜切片,大蒜切末。将干辣椒剪成小段,与花椒一同泡水备用。再把自己喜爱的底菜,如豆芽、蘑菇等,清洗干净,备用。
②将鸭血和豆腐切成厚片;毛肚洗净后切片;将脆皮肠顶端切十字,放一旁备用。
③锅中倒油烧热,放入葱段、姜片爆香,再加入豆瓣酱和火锅底料翻炒至出红油。
④加适量的水煮开后,捞出锅中的调料渣,再加入盐和白胡椒粉调味。将底菜(如蘑菇、豆芽等)煮熟捞出备用。
⑤将煮熟的底菜盛入大碗中,再依次放入豆腐、鸭血煮熟。最后放毛肚和脆皮肠煮熟,将所有煮好的食材放入大碗中,倒入煮菜的汤汁。
⑥再另起锅加多一些油,放入泡水后的辣椒和花椒炒香,再加入蒜末翻炒出香味。
⑦最后,将炒好的辣椒油倒在煮好的菜上,最后撒上葱花及香菜增香。
小贴士: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辣度。
来源: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