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郑成功如何变成文武全才?

0
21
1947年,国防部长白崇禧为台南延平郡王祠题词:忠肝义胆。(摄影:贯明/看中国)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郑森,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南明政权的将领、郑氏政权的奠基者。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拚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拚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责任编辑: 李晓真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