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华之鼎,大家均知影响深远,有些人会联想到知名的故宫古物「国宝」--青铜毛公鼎等等。一些因鼎而来的成语都相当有份量,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潜图问鼎。从古至今,还有许多来自于鼎的灵感,名响全球的中菜美食「鼎泰丰」也是其中一个。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跨越历史时空,深入人心,是不是「鼎鼎有名」呢?
三足鼎立什么功能
「鼎」的本意是什么?从「鼎」这个字就能清楚掌握它的原貌。鼎是个貌似实物的象形字,它是古人用来煮肉的大锅。《说文》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鼎的造型一般是三足两耳,两耳是用来穿绳以便移动沈重的鼎的设计,三足承受鼎的重量最是稳重。「三足鼎立」一语,就是由鼎的形状特性而来的。另外也有比较少的四足方鼎,如商王祖甲祭祀母后的「司母戊鼎」,重达832公斤,是现存最重的鼎,这是祭祀时用来盛装食物的礼器。
金光闪闪「吉金」青铜
鼎是铜锡合金铸造的青铜器,造型非常大器,而且新的青铜器金光闪闪就像金子一样亮眼,因此又有个名称──「吉金」。人称钟鼎文为「金文」,的确反映了钟鼎的本色。今天我们看到的黑亮或青绿青铜器,不是原始青铜器的本色,而是时间化妆师给化的「老年妆」唷。
鼎之上大多具有富丽大气的雕饰,彰显一时一代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凸显中华上古时代铸造工艺的科技成就。现代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距今约4800年了,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展开几乎同步。中华文化中的青铜器时代,跨度约三千年。在商代中晚期,以族徽和亲属日名(如「司母戊鼎」就是此中代表)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青铜文化步入繁荣期,到了西周发展到鼎盛的巅峰。
古代指铜、锡和铅的合金为「金」或「吉金」,也就是青铜。青铜这种合金提高了纯铜的硬度并且降低了熔点,使其容易铸造。中国最早的锻造工艺著作《考工记》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有六种合金的比例,称为「金有六齐」,运用不同的合金比例,可以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㦸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例如,铸造钟鼎,那采用的铜锡比例就是五比一,铸造戈㦸武器时,比例就是三比一。「金有六齐」,传达了商周时代青铜器冶铸技术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的水准。青铜所造器具以祭祀礼器、食器和军事用途的武器为主,如实反映了那时代生民的生活重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列鼎而食
鼎作为食器,是一种身分的象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或许我们可以笑称为鼎的「煮权」,对应鼎的「主权」象征地位。
在古代只有贵族或身居要职的人,才能使用鼎这种烹饪大器。到了西周晚期,以鼎煮肉、以簋(音同轨)盛黍稷稻粱等主食的食器组合,成了身分的象征。大鼎可以煮一只牺牲,称为「镬鼎」。大鼎和数个小鼎配成套,一鼎一锅一味,成套的鼎排排站,样式相同,大小相次。这样「列鼎而食」,像不像高级自助餐美食的阵容?怎不让人食指大动。
「列鼎而食」反映贵族生活的豪华阔气,典出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子路。子路虽然个性勇武刚猛,然而奉养父母则非常细腻体贴。双亲在他不远游,当他显达时,跟随的从车百乘,俸禄很多,列鼎而食。然而这时的子路却伤心地对孔子说,好想要再食藜藿粗食,走百里路为双亲背回好吃的米,却不可复得了!(见《孔子家语》)
如今的美食中也有以「鼎」命名的,如「鼎边趖」(鼎边挫)就是台湾最有人气的基隆庙口美食小吃之一,比起周朝的「列鼎而食」,两者用的鼎煮食,只是鼎的形制精简不同了,排场大小也不一样了。美味倒是各有擅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