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食物的「鼎」如何成为中华文化之光?

0
56
毛公鼎,西周宣王年间所铸造的青铜鼎,腹内刻着500字金文册命书。(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提及中华之鼎,大家均知影响深远,有些人会联想到知名的故宫古物「国宝」--青铜毛公鼎等等。一些因鼎而来的成语都相当有份量,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潜图问鼎。从古至今,还有许多来自于鼎的灵感,名响全球的中菜美食「鼎泰丰」也是其中一个。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跨越历史时空,深入人心,是不是「鼎鼎有名」呢?
三足鼎立什么功能
「鼎」的本意是什么?从「鼎」这个字就能清楚掌握它的原貌。鼎是个貌似实物的象形字,它是古人用来煮肉的大锅。《说文》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鼎的造型一般是三足两耳,两耳是用来穿绳以便移动沈重的鼎的设计,三足承受鼎的重量最是稳重。「三足鼎立」一语,就是由鼎的形状特性而来的。另外也有比较少的四足方鼎,如商王祖甲祭祀母后的「司母戊鼎」,重达832公斤,是现存最重的鼎,这是祭祀时用来盛装食物的礼器。
金光闪闪「吉金」青铜
鼎是铜锡合金铸造的青铜器,造型非常大器,而且新的青铜器金光闪闪就像金子一样亮眼,因此又有个名称──「吉金」。人称钟鼎文为「金文」,的确反映了钟鼎的本色。今天我们看到的黑亮或青绿青铜器,不是原始青铜器的本色,而是时间化妆师给化的「老年妆」唷。
鼎之上大多具有富丽大气的雕饰,彰显一时一代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凸显中华上古时代铸造工艺的科技成就。现代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距今约4800年了,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展开几乎同步。中华文化中的青铜器时代,跨度约三千年。在商代中晚期,以族徽和亲属日名(如「司母戊鼎」就是此中代表)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青铜文化步入繁荣期,到了西周发展到鼎盛的巅峰。
古代指铜、锡和铅的合金为「金」或「吉金」,也就是青铜。青铜这种合金提高了纯铜的硬度并且降低了熔点,使其容易铸造。中国最早的锻造工艺著作《考工记》记载了冶炼青铜器时有六种合金的比例,称为「金有六齐」,运用不同的合金比例,可以制造不同用途的青铜器: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㦸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例如,铸造钟鼎,那采用的铜锡比例就是五比一,铸造戈㦸武器时,比例就是三比一。「金有六齐」,传达了商周时代青铜器冶铸技术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的水准。青铜所造器具以祭祀礼器、食器和军事用途的武器为主,如实反映了那时代生民的生活重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列鼎而食
鼎作为食器,是一种身分的象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或许我们可以笑称为鼎的「煮权」,对应鼎的「主权」象征地位。
在古代只有贵族或身居要职的人,才能使用鼎这种烹饪大器。到了西周晚期,以鼎煮肉、以簋(音同轨)盛黍稷稻粱等主食的食器组合,成了身分的象征。大鼎可以煮一只牺牲,称为「镬鼎」。大鼎和数个小鼎配成套,一鼎一锅一味,成套的鼎排排站,样式相同,大小相次。这样「列鼎而食」,像不像高级自助餐美食的阵容?怎不让人食指大动。
「列鼎而食」反映贵族生活的豪华阔气,典出于孔门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子路。子路虽然个性勇武刚猛,然而奉养父母则非常细腻体贴。双亲在他不远游,当他显达时,跟随的从车百乘,俸禄很多,列鼎而食。然而这时的子路却伤心地对孔子说,好想要再食藜藿粗食,走百里路为双亲背回好吃的米,却不可复得了!(见《孔子家语》)
如今的美食中也有以「鼎」命名的,如「鼎边趖」(鼎边挫)就是台湾最有人气的基隆庙口美食小吃之一,比起周朝的「列鼎而食」,两者用的鼎煮食,只是鼎的形制精简不同了,排场大小也不一样了。美味倒是各有擅场。
商晚期的亚丑方鼎。器耳外侧饰有单层浅刻夔纹。亚丑铭文在腹壁。(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九鼎之重与问鼎之德
夏商周三代的国器,象征国家的主权的国宝,就是青铜铸造的「九鼎」。
一口青铜铸造的鼎,往往上百公斤是常见的,然而鼎的精神之重,绝对超过它的实体的重量。大家可能听说过「问鼎中原」,这连结一个历史故事,其背后反映了鼎代表的「主权」之重。这个典故起源于夏朝的开国天子夏禹。
夏禹之时,天下分为九州。夏禹从九州集得了足量的「金」(铜),在荆山下铸造了「九鼎」,以之承受天赐的德泽。从而鼎从给食的身分转为上天赐福的表征。「九鼎」实际上是受到上天的加持的,因为有德斯有鼎,所以能量极为强大。《论衡・儒增》说「九鼎之来,德盛之瑞」,就是这个反映。当时九鼎铸成之后,一些山林川泽中的螭魅蝄蜽等等邪魔鬼怪幽灵都抵挡不住,因此不敢现身。(《说文》说:「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从夏禹以来,「九鼎」成了国之重宝,传国重器,所以九鼎藏在宗庙,一般人见不到,连诸侯国的王都不让见的。拥有九鼎才能宣示握有一国的主权,春秋战国时代的王侯都知道,史上那位「不鸣则已一飞冲天」的楚庄王是最早「问鼎」之人。
《史记》、《春秋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即周定王元年,楚庄王攻打了边疆外患的陆浑戎族(允戎的别支),之后到了雒京,陈兵在王畿,向周王展示威武的军力。周定王令大夫王孙满慰劳他。楚庄王借机问起:「大家都知道鼎是国之重宝,但是很少人见过,鼎到底有多大?有多重呢?」楚庄王问鼎,透露他想要逐鹿中原的野心。
王孙满回答他说:「重在德不在鼎!」一来告诉对方鼎所典藏的内涵,同时也要消去他的非分之想。
野心勃勃的楚庄王,并没有理会这话的意思,他说:「我们楚国强盛,军容盛大,从一些钩子上折下来的 『金 』就足以铸造九鼎了,你阻止不了我也!」
王孙满慎重敬告他:「夏朝兴盛时,铸造了九鼎,使得人民能识正邪,能辨别正统与邪乱。夏桀之德昏蔽,鼎易主到商朝宗庙,载着天赐的国祚六百年;商朝末年纣王暴虐,鼎易主到周室。这其间,继承的王朝道德兴盛或是衰微,虽然不容易称量,其实是最重要。一些犯法作乱的邪佞之辈,表面虽然势强力大,其实是微弱失重的。王朝的天祚,有天定,周成王定鼎于雒邑,问卜将传世三十代,得国祚七百年(*按《律历志》云:周三十六王八百六十七年。过卜数也。),这是天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还轮不到别人来问呀。」
楚王这时才罢了问鼎之心,回楚地去了。
九鼎是国家的重宝,象征国家的法统,国家的主权。所以「一言九鼎」也就表示了所说之话的份量之重。
后来战国之末,秦国大兴,秦师到了周王畿去求九鼎,令周王担心害怕。世局大乱,在周显王时九鼎沉入泗水彭城之下。王权化身的「九鼎」随着东周的衰落,失落于河中,走入了历史,留下神秘的史话。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和汉文帝都曾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未得。山东一带出土的汉朝墓室画像中,有不少「捞鼎图」石刻,复活了史话。传说周鼎虽然曾经出水,但是飞龙咬断了捞鼎的绳索,鼎得而复失,此后,九鼎也就失踪绝迹了。可能是人间真诚的信仰离神界越来越远,所以九鼎就不留人间了。
另外,「毛公鼎」也是鼎鼎有名的,鼎内500字铭文是史上最长的铭文,也留下了一段历史。毛公鼎铭文中记载了铸鼎的主人毛公受宣王委任辅政的诰命,成了珍贵的文献,也是钟鼎铭文填补历史空白的代表作。
青铜器之鼎能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乃是「鼎鼎有名」文物吉金。不管是铸鼎的物质文明,或是藏鼎中的精神文明,都展露中华文化的璀璨之光。
责任编辑:清浅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