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雄榜】⼤唐開國名將—英國公李勣

0
79
⼤唐明君賢⾂的⽂治武功,流芳百世。(繪圖:看中國)

凌煙閣⼆⼗四位功⾂歷史系列⽂章

(作者: 雲中君)李勣(594年-669年,「勣」⾳同「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東菏澤東明縣東南)⼈, ⼤唐開國名將,被封為英國公,與「⼤唐軍神」衛國公李靖並稱⼤唐雙璧,位列凌煙閣⼆⼗四功⾂之⼀。他早年從李世⺠平定四⽅,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的主要戰 將之⼀,曾⼤破東突厥、滅國⾼句麗,功勛卓著。在唐朝甚⾄在中國的歷史上,李勣都可以說是⼀位極富有傳奇⾊彩的⼈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間榮華。其 ⼀⽣經歷了唐⾼祖、太宗、⾼宗三朝,被稱為「三朝元老」。他沉穩、機敏、料事如神,但卻從不居功⾃傲;他節⾝⾃律、善始善終,不僅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任,也為 世⼈所敬仰,被譽為「國之長城」。
李勣早年為瓦崗軍⼤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讓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之後他成為獨立勢⼒,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份降唐以⽰不忘故主,被唐⾼祖李淵稱為「純⾂」。(注1)此後李密因為叛唐被殺,李勣深念舊情,上表請求收葬李密的屍骸。唐⾼祖念其忠義,准許將李密遺骸送到李勣的屬地黎陽。李勣穿上重孝,三軍縞素,為 李密舉哀。他⼜命令⼿下⼈建造了特別⾼⼤的墳墓,建成之後才脫下喪服,為此朝野上下都稱讚他對故主之忠。
遭竇建德進攻後,李勣因其⽗被竇擒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此後從李世⺠東征⻄討,隨李世⺠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闥, ⼜擔任主將剿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打敗輔公佑。李勣幫李世⺠破王世充時,他昔⽇的⽣死兄弟單雄信已歸順了王世充。王世充戰敗降唐後,⼿下的⼤將包括單雄信在內都 被定為死罪。李勣拚命向李世⺠保舉單雄信,並願意以⾃⼰的財產官爵贖回老朋友的性命,但李世⺠堅決不準。⾏刑前,李勣在法場⽣祭單雄信,哭著說:「我以前跟兄 長結拜,發誓同⽣共死。但是我已經以⾝許國,沒法同時兼顧義和情,況且我死了,誰來照顧兄長的老婆、孩⼦呢?」於是取出佩⼑,從⼤腿上割下⼀塊⾁,請單雄信吃 下,說:「希望你吃下我的⾁,讓這塊⾁伴隨兄長入⼟,就當作我沒有辜負從前的情分!」單雄信果然吞了李勣的⾁,兩⼈⼤哭永別。(注2)眾⼈都誇獎李勣義薄雲天。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登基之後任命李勣為并州總管,他坐鎮北⽅與李靖⼀起攻破東突厥。唐太宗任命他為兵部尚書,還未赴京上任,繼突厥⽽起的漠北薛延 陀真珠可汗⼜趁機造反,李勣被委任為朔州⾏軍總管,追擊薛延陀,俘虜其五萬多⼈。李勣攻下城池之後,總是把所得財物都分給部下,因此下屬都願意追隨他。此後⼗ 六年他負責唐朝北邊防禦,邊疆太平安定,唐太宗⼤讚他的功勞遠勝長城。李勣每次⾏軍作戰,⽤兵籌劃,臨敵應變,都能做得很確當。⾃貞觀以來,李勣奉令討伐突厥頡利可汗和薛延陀、⾼麗等,都把他們打得⼤敗⽽逃。貞觀⼆⼗三年(649年),太宗臨終時,因太⼦李治無恩於李勣,所以故意把李勣貶到⽢肅去,並告訴太⼦即位之 後⼀定要把他召回。後來李治即位後,李勣果然被召回,官拜尚書左僕射,成為唐⾼宗最忠⼼的⼤⾂。
李世⺠死後他輔佐唐⾼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麗,終於將⾼麗滅國,唐⾼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唐顯慶⼆年(657年)李勣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 約、於志寧等編《新修本草》⼆⼗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另⼜有《脈經》⼀卷,也是李勣⾃撰之書。這位戰功赫赫的⼤唐名將,後來終因征伐勞累於唐總 章⼆年(669年)⼗⼆⽉初三戊申⽇⽽亡,享年76歲。⾼宗皇帝為此輟朝七⽇,親⾃為他舉⾏了葬禮,並加封他為太尉,謚號貞武,陪葬昭陵。所造墳墓按照漢代衛青、 霍去病故事,形似陰⼭、鐵⼭及烏德鞬⼭,矗立在陝⻄禮泉縣九嵕⼭下。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把他與李靖⼀起,譽為歷史上⼗⼤名將之⼀,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

興兵瓦崗反隋建功 厚葬李密事主以忠

李勣出⾝於⼭東⼟豪之家,「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鐘」。他為⼈慷慨,仗義疏財,與他⽗親「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隋⼤業⼗⼆年(616年),翟讓在瓦崗 (今河南滑縣南)聚眾反隋。這時,只有⼗七歲的李勣也前來參加。他勸告翟讓說:「東郡於公與績皆為鄉⾥,⼈多相識,不宜侵掠。滎陽、梁郡、汴⽔所經,剽⾏⾈, 掠商旅,⾜以⾃資。」翟讓採納了他的建議,率軍⻄進,很快攻入⼆郡境內,掠取公私商船,因⽽「資⽤豐給,附者益眾」,隊伍很快發展到⼀萬多⼈。瓦崗軍的發展與 壯⼤,引起了隋王朝的恐懼與不安,立即派滎陽通守張須陀率軍前來鎮壓。翟讓⽤李密的計謀,於滎陽⼤海寺附近同張須陀交戰,李勣與李密將隋兵團團圍住,經過浴⾎ 奮戰,殺死張須陀,壯⼤了瓦崗軍的聲威。
後來,李勣⾒李密的才幹勝過翟讓,便與王伯當共同勸說翟讓推李密為主,於是李密被尊為魏公,成為瓦崗軍的最⾼統帥。不久,李勣以奇計於洛⽔⼤破隋將王世充軍, 因功被封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東發⽣了嚴重的⽔災,餓殍滿野,隋煬帝雖命令開黎陽倉救災,但由於政令紊亂,倉吏⼜不能及時散發,致使每天餓死數萬⼈。李 勣遂向李密獻計說:「天下⼤亂,本是因為飢餓,現在如果得到黎陽⼀倉,我們的⼤事就可以成功了。」(注3)李密接受了他的建議,命他率本部五千⼈⾺向黎陽倉進 發,在其反隋軍的配合下,當天即攻佔了黎陽倉,並迅速開倉濟貧,任⺠所取,因⽽博得了飢⺠的熱烈擁護,紛紛加入了瓦崗軍,「⼀旬之間,勝兵⼆⼗萬餘」。從⽽迅 速地壯⼤了隊伍,開創了瓦崗軍蓬勃發展的新局⾯。
隋義寧元年(617年),瓦崗軍發⽣內訌,李密設計殺死翟讓,李勣也被⾨衛砍傷。李密將李績扶入賬內,親⾃為他上藥,並讓李勣與單雄信等⼈統率翟讓舊部,「中外遂定」。事後,李密驕傲⾃⼤,⼜不撫恤⼠兵,倉糧雖多,但府庫無錢帛,戰⾾獲勝,⼜無所賞賜,兵⼠不滿。李勣⾒軍⼼不穩,⼀再提醒李密,指出他的失誤。李密很不⾼興,遂命他出鎮黎陽。「雖名委任,實亦疏之」。
宇⽂化及於江都縊殺隋煬帝後,率⼗萬⼤軍北上,奔東都洛陽⽽來。越王楊侗剛即帝位,⾃度抵擋不住,遂誘降李密,命他討伐宇⽂化及。李勣奉命守倉城,於城外掘深 溝,加強守備。宇⽂化及來勢洶洶,架設攻具,四⾯攻城,但受深溝所阻,不能到達城下。李勣⼜於溝中挖地道,出擊敵⼈,宇⽂化及⼤敗⽽去。
唐武德⼆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入關降唐,李勣仍據守黎陽等⼗郡之地,未有歸屬。後聽從魏徵的勸說,決定歸唐。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既歸⼤唐, 今此⼈眾⼟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為⼰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總啟魏公,聽公⾃獻,此則魏公之功也。」於是派⼈⾄長安獻於李密。使者初到京城,唐⾼祖聽說沒有表奏,唯有給李密的信函,感到奇怪。使者奏明瞭李勣的本意,⾼祖⼗分⾼興,並稱讚他「感德推功, 實純⾂也」。即詔授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加右武候⼤將軍,封曹國公,賜良⽥五⼗頃,甲第⼀區。其⽗李蓋也受到了封賞。(注4)並令李勣統「河南、⼭東之兵以 拒王世充」。
不久,李密叛唐被殺。李勣崇尚義氣,上表請准其收葬。⾼祖歸還了李密屍體,李勣備君⾂之禮,「⼤具威儀,三軍縞素」,安葬於黎陽⼭。禮畢,才與將⼠脫下喪服。 他的這種「事君以忠」的舉動,再次博得了⼈們的讚許,「朝野義之」。

平四⽅隨秦王開疆拓⼟ 割股⾁贈雄信義薄雲天

唐⾼祖武德⼆年(619年)10⽉,竇建德率⼤軍南下,與李勣的巡邏部隊遭遇,混戰⼀場。竇建德進攻黎陽,⼀舉破城,俘獲了淮安王李神通、魏徵與李⽗李蓋,唯李勣 率百餘騎突圍⽽出。但因其⽗被俘,只好⼜返回來投降竇建德,授任左驍騎將軍,仍守黎陽。
李勣雖投降了竇建德,卻是「⾝在曹營⼼在漢」,他想脫⾝歸唐,⼜怕其⽗受到連累,便與郭孝恪定計,先立功效以取信竇建德,然後再尋機脫⾝。於是他主動出擊王世充,攻破獲嘉城,俘獲很多;接著⼜襲擊新鄉,俘虜其騎將劉⿊闥,都獻給竇建德。李勣屢建戰功,得到了竇建德的信⽤,使其防範鬆弛,遂於武德三年(620年)正⽉ 歸唐。有⼈勸竇建德殺死李蓋,竇建德回答說:「世勣,唐⾂,為我所虜,不忘本朝,乃忠⾂也,其⽗何罪?」遂舍⽽不殺。
李勣歸唐之後仍任總管。不久,他隨從秦王李世⺠平定劉武周,⼤獲全勝。接著,⼜參加了平定王世充的戰役。同年九⽉,唐軍於邙⼭擊敗王世充軍,進逼洛陽,其管州 總管楊慶請求投降。楊慶原李密舊將,李世⺠派李勣率軍赴轘轅道安撫其眾,於是,滎、汴、淆、豫九州相繼來降。此時,王世充⼦⽞應鎮守虎牢,屯軍於滎陽、汴州之 間,聞知管州降唐,欲率軍收復管州,被李勣擊退。接著李勣讓郭孝恪致書滎州刺史魏陸,魏陸降唐,並擒獲了王⽞應的四員⼤將。翌年⼆⽉,李勣進軍虎牢,王世充鄭 州司兵瀋悅暗中投降,並做內應,遂⼀舉攻佔虎牢,活捉了刺史荊王王⾏本。
王世充⼀⾯死守洛陽孤城,⼀⾯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以為唇亡⿒寒,遂率⼤軍南下救援,相繼攻佔了管州、滎陽。李世⺠與李勣扼守虎牢,以阻⽌竇建德軍⻄進。三⽉,李世⺠與李勣等在虎牢東觀察竇建德營壘,與其遊兵相遇,竇建德立即派出五六千騎兵追擊。李勣率伏兵奮⼒衝殺,⼤破敵兵,斬⾸三百餘級,並活捉其⼆員驍將, 凱旋⽽歸。此後,唐軍⽣俘了竇建德,平定了王世充,勝利返回長安。在這次東征中論功⾏賞,李世⺠為上將,李勣為下將。李勣以⾃⼰的驍勇善戰位居諸將之⾸,與秦 王都⾝披黃⾦甲,乘戎輅,向太廟告捷。
李勣極重義氣。他在瓦崗時曾與單雄信結拜為兄弟,誓同⽣死。後李密兵敗,單雄信投靠了王世充。單雄信作戰勇猛過⼈,在唐軍圍攻洛陽時,他馳騁沙場,揮槍幾中⿑ 王李元吉。平定洛陽後,單雄信被俘,將要處死。李勣請以⾃⼰的官爵贖單雄信之罪,李世⺠不準,他哭著對雄信說:「平⽣誓共為灰⼟,豈敢念⽣,但以⾝許國,義不 兩遂。雖死之,顧兄妻⼦何如?」因⽤⼑割下⼀塊股⾁,請雄信吃下,說:「⽰無忘前誓。」
在處死竇建德不久,唐⾼祖⼜徵調竇建德舊將入長安,原舊將驚懼不安,於是劉⿊闥⼜串通李密舊將兗州總管徐圓朗起兵反唐。河北各地竇建德舊將及豪右多殺官吏響 應,⼀時發展到數萬⼈,聲勢浩⼤。劉⿊闥攻陷了冀州,進逼宗城(今河北威縣東)。時李勣任黎州總管,屯守宗城,抵擋不住,欲退保洺州,途中遭劉⿊闥追擊,步兵 五千⼈,皆沒於陣,李勣倖免於難。李世⺠奉命討伐劉⿊闥,雙⽅對峙於洺⽔城。李勣率兵逼近劉⿊闥勇將⾼雅賢營壘,殺⾼雅賢,攻破其營。在平定劉⿊闥後,李勣⼜ 奉命進擊徐圓朗。唐軍乘勝⽽進,徐圓朗連戰失利,最後棄城夜逃,為⼈所殺,「其地悉平」。
唐武德六年(623年),李勣⼜隨從李孝恭、李靖討伐輔公祏。他率步兵⼀萬⼈,渡過淮⽔,⼀舉攻佔了壽陽(今安徽壽縣)。公拓之將陳正通率兵⼗萬駐守梁⼭,派其 ⼤將馮惠亮率⽔軍⼗萬,把⼤艦鎖連江中,以阻斷⽔路,還於江⻄築造營壘,分守⽔陸要道,以阻⽌官軍。李勣率軍攻破其營壘,惠亮單⾈逃走。李勣乘勝進擊,陳正通 兵潰,逃回丹陽(今江蘇南京)。輔公祏⾒全線崩潰,遂丟棄丹陽城,連夜逃去。李勣「縱騎追之於武康,江南悉定。」
⼤唐開國名將—英國公李勣
清宮殿藏本(圖片來源:HuangQQ /CC BY-SA 3.0/維基百科)

⼤唐雙璧⼤敗突厥 出兵⾼麗屢破堅城

唐⾼祖武德八年(625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屢次擄掠并州⼀帶,⾼祖李淵命李勣為并州⾏軍總管,以抵禦突厥。唐太宗李世⺠即位之後,拜李勣為并州都督(治太原)。并州既是唐朝的發祥之地,⼜是北⽅的⾨⼾和軍事要地。從此由李勣開始經營并州,獨當⼀⾯。
李勣雖是武將,但是卻非常知⼈善任,求賢若渴。早在瓦崗之時,就經常與魏徵、⾼季輔、杜正倫等才能之⼠交往頻繁,他⼀旦發現⼈才,「即加禮敬,引入臥內,談謔忘倦,」經他引薦的⼈才,後多位⾄通顯,當時⼈稱其有「知⼈之鑒」。在他鎮守并州初年,張⽂瓘以孝悌聞名,明經及第,補為并州參軍。李勣⾒⽂瓘⼀表⼈才,曾稱 讚他為「今之管(仲)、蕭(何)」。有⼀次李勣入朝,⽂瓘與同僚⼆⼈為他餞⾏,李勣分別贈給那⼆個同僚佩⼑與⽟帶,卻對⽂瓘⼀無所贈,⽂瓘不解其意,⼼中疑 惑。李勣遂解釋說:「⼦無為嫌。若某,冗豫少決,故贈以⼑,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才,無施不可,焉⽤贈?」後來因李勣極⼒引 薦,唐⾼宗在位期間張⽂瓘曾位⾄宰相。
唐貞觀三年(629年)⼗⼀⽉,突厥再次入寇河⻄。詔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軍⼤總管,率⼗幾萬⼤軍出擊,以李勣為通漢道⾏軍總管,從雲中進軍,在⽩道與突厥 頡利可汗之兵遭遇,⼤敗突厥兵。頡利可汗派使者請和,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出使突厥。李勣與李靖⼀起議論軍事,認為頡利可汗雖然兵敗,但⼈⾺尚多,若進入磧中,與 九姓互保,道路險阻,難以追及。今唐儉在那裡,防備鬆弛,我軍若迅速出擊,突厥必不戰⽽降。這⼀策略正和李靖不謀⽽合,他⾼興地說:「公之此⾔,乃韓信滅⽥橫 之策也。」果然,李靖襲擊頡利可汗牙帳,頡利可汗欲逃入磧中,李勣早已屯軍磧⼝。頡利可汗前進受阻,後有追兵,其⼤酋長率其部落⼀併投降了李勣。李勣俘虜突厥 兵五萬多⼈,勝利⽽歸。(注5)
李勣鎮守并州凡⼗六年,令⾏禁⽌,四夷賓服,號為稱職。貞觀⼗五年(641年),征為兵部尚書,封英國公。唐太宗深有感觸地說:「隋煬帝不解精選賢良,鎮撫邊 境,惟遠築長城,廣屯將⼠,以備突厥,⽽情識之惑,⼀⾄於此。朕今委任李勣於并州,遂得突厥畏威遠遁,塞垣安靜,豈不勝數千⾥長城耶?」(注6)
李勣尚未赴京就任,薛延陀真珠可汗乘唐太宗君⾂東封泰⼭之機,糾合同羅、回紇等族軍隊⼆⼗萬,穿過漠南,襲擊已歸降的突厥,俟利苾可汗抵禦不住,率部落進入長 城內,派使者告急。太宗立即調兵遣將,反擊薛延陀。新任兵部尚書的李勣為朔州道⾏軍總管,率步兵六萬,騎兵⼆千屯守⽻⽅。
同年⼗⼆⽉,薛延陀可汗之⼦⼤度設率三萬騎兵逼近長城,適遇李勣率唐軍趕到。⼤度設⾒塵埃衝天,兵威強盛,望⽽⽣畏,遂率其眾從⾚柯濼北逃。李勣從部下及突厥 兵中選精騎六千,由直道攔擊。他越過⽩道川,在青⼭與薛延陀軍相遇。⼤度設整軍迎戰,列陣長達⼗⾥。突厥兵先出戰,結果敗下陣來。⼤度設乘勝追擊,恰好李勣率 軍趕到。薛延陀萬箭⿑射,唐兵軍⾺傷亡很⼤。李績命騎兵下⾺,⼿執長槊,⼀直朝前猛衝,薛延陀潰不成軍。這時,副總管薛萬徹⼜及時趕到,奪取了薛延陀戰⾺,唐 兵合⼒衝殺,斬⾸三千餘級,俘虜五萬餘⼈。⼤度設狼狽北逃,到了漠北,⼜遇上了特⼤暴風雪,「⼈畜凍死者⼗之八九」。
唐軍反擊薛延陀⼤獲全勝,其使⾂回國時,唐太宗教訓他說:「吾約汝與突厥以⼤漠為界,有相侵者,我則討之。汝⾃恃其強,逾漠攻突厥。李世勣所將才數千騎耳,汝 已狼狽如此!歸語可汗,凡舉措利害,可善擇其宜。」
戰事結束之後,李勣入為兵部尚書、同中書⾨下三品。李勣的才幹與忠貞,博得了唐太宗的親重和殊遇。有⼀次李勣患有暴病,藥⽅說鬍鬚灰可以治療,太宗毫不遲疑地 把⾃⼰的鬍鬚剪下,為他調藥。李勣感動得涕淚交流,在入謝時頓⾸出⾎。(注7)翌年,李治立為太⼦,太宗讓他輔佐太⼦,因轉任太⼦詹事,加官特進,仍知政事。 在⼀次宴會上,太宗對李勣說:「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公往不遺於李密,今豈負於朕哉!」李勣流淚辭謝,噬指流⾎。不⼀會兒,李勣喝醉了酒,太宗脫下御 服,親⾃披在他的⾝上。
貞觀⼗八年(644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進擊⾼麗,以李勣為遼東道⾏軍⼤總管,率步兵、騎兵及蘭、河⼆州歸降的胡兵計六萬⼈,向遼東進發。翌年三⽉,李勣從柳城 (今遼寧朝陽)出師,先虛張聲勢,給⼈以出擊懷遠鎮的假象,⽽暗中進軍甬道。四⽉,從通定鎮渡過遼⽔,抵達⽞菟(今遼寧鐵嶺南)。⾼麗驚慌失措,關閉城⾨⾃守。接著李勣攻佔了蓋牟城(今遼寧撫順),俘虜了⾼麗軍⼆萬餘⼈,繳獲糧食⼗幾萬⽯。李勣⼜乘勝進軍,兵臨遼東城(今遼寧遼陽)下。
李勣開始攻城,唐太宗也率⼀萬甲騎趕到。⾼麗害怕唐軍拋⽯⾞,乃於城上積⽊築戰樓,以抵禦拋⽯。李勣把拋⽯⾞排列在城下,拋⽯擊城,塊塊巨⽯⾶射城上,無堅不 摧;另⼀⽅⾯⼜⽤撞⾞撞其樓閣,所撞之處,無不傾倒。這時⼜颳起了南風,李勣乘機縱火,點著了城⻄南樓。⼤火迅即蔓延到城中。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全城立時濃 煙滾滾,烈焰騰騰,城內⼀片混亂。唐軍⼀舉攻克了遼東城,燒死俘虜⾼麗兵萬餘⼈。在攻佔遼東城後,唐軍乘勝圍攻⽩岩城(今遼陽東南)。
⽩岩城靠⼭臨⽔,四⾯險絕難攻。李勣以撞⾞撞城,⼜⽤拋⽯⾞⾶⽯擊城,⾶⽯流⽮雨點般射向城中。⾼麗守將孫代⽂抵擋不住,遂舉城請求投降。於是唐軍⼜攻佔了⽩岩城。 貞觀⼆⼗年(646年),剛從遼東班師不久,薛延陀部發⽣了內亂,李勣奉命率兵討亂,在烏德鞬⼭⼤破其軍,⼤⾸領梯真達官率眾投降,咄摩⽀可汗向南逃往荒⾕之 中。李勣派通事舍⼈蕭嗣業前去招降,其部落猶⾸鼠兩端。李勣遂派兵進擊,前後斬⾸五千級,俘虜三萬餘⼈。
唐太宗⼗分欣賞李勣的軍事才幹,⼜欽佩他的忠誠。貞觀⼆⼗三年(649年),在臨終之前,唯恐他⾝為兩朝元老,難以駕馭,特意將他出任為疊州都督,並向太⼦⾯授 機宜,說:「李勣才智有餘,屢更⼤任,恐其不厭服於汝,故有此授。我死後,可親任之。若遲疑顧望,便當殺之。」李勣⼼如明鏡,他領會唐太宗的⽤意,奉詔之後, 「不及家⽽去」。

急流勇退識時務不居⾼位 ⽀持廢立得⾃保問⼼有愧

唐⾼宗李治即位之後,召回李勣,授任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下,參掌機密,不久,⼜拜尚書左僕射。他懼怕盈滿,遂於永徽元年 (650年)上表,請求解除了左僕射職務,但仍以開府儀同三司的⾝份知政事。四年,⼜被冊為司空。早在貞觀年間,李勣就以勛庸圖形於凌煙閣,功⾼⾄此,⾼宗⼜命 ⼈再次為他畫像,並親⾃為他寫序。
唐永徽六年(655年),唐⾼宗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則天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了⼀場軒然⼤波。以顧命⼤⾂長孫無忌、褚遂良為⾸的元老們堅決反對,李義府、 許敬宗等政治上的失意者卻極⼒⽀持。李勣在表⾯上同意長孫無忌等⼤⾂的意⾒,⽽暗中卻贊成此事。他曾與許敬宗等⼈「密表勸請」。這年九⽉,⼀天退朝後,⾼宗召 長孫無忌、李勣、於志寧、褚遂良入內殿,再次商議廢立皇后之事。褚遂良以破釜沉⾈的決⼼,表⽰誓死⼒爭。李勣⾒此情形,卻「稱疾不入」,巧妙地迴避了政治漩 渦,⽽褚遂良因死⼒相爭,幾乎招致殺頭之禍。過了幾天,⾼宗私下向李勣表⽰:⾃⼰願立武則天為皇后,顧命⼤⾂堅決反對,⾃⼰感到棘⼿難辦。李勣不以為然地說: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注8)李勣雖未明⾔⽀持立武則天,但他勸⾼宗把此事看作家事,不必理會外廷的意⾒,實際上是⽀持⾼宗廢立皇后的舉動,因此, 「上意遂決」。
在李勣的暗中⽀持下,唐⾼宗不顧長孫無忌等⼈的反對,決定立武則天為皇后。這年⼗⼀⽉初⼀⽇,⾼宗臨軒,李勣奉命齎璽綬冊封武則天為皇后。在廢立皇后⼀事的激 烈政爭中,決定了朝⾂的沉浮。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先後被貶到地⽅,有的被逼⾃縊⾝死,有的則被流放治罪。⽀持者李義府、許敬宗等⼈此後⾶黃騰達,李勣 因為沒有明確反對也格外受到親重。在⾼宗東封泰⼭之時,他任封禪⼤使。在途經他的故鄉時,皇后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賜給衣物,還封為東平郡君。李勣不慎墜⾺傷⾜,⾼宗李治親⾃慰問,並把御乘賜予他。

能謀善斷名將滅國⾼麗 戰績顯赫功⾂陪葬昭陵

唐乾封元年(666年),唐朝再次出兵⾼麗。⼗⼆⽉,唐⾼宗以李勣為遼東道⾏軍⼤總管,率六總管分⽔、陸兩軍出發。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將軍風采不減當年,能謀善 斷,指揮若定。翌年⼆⽉,李勣率軍渡過遼⽔,抵達新城(今遼寧鐵嶺南),他對諸將說:「新城是⾼麗⻄境鎮城,最為要害,若不先圖,余城未易可下。」遂⾄城⻄ 南,依⼭築柵,圍困新城。城中窘迫,遂開⾨投降。由於攻克了新城,進軍很順利,「⾃此所向克捷」,接連攻下⾼麗⼗六城。
唐總章元年(668年)⼆⽉,李勣率軍攻下扶余城(今吉林四平),⾼麗王⼦泉男建派五萬兵前來救援,在薛賀⽔與唐軍相遇。李勣軍奮⼒衝殺,⼤破⾼麗兵,斬獲三萬 餘⼈,接著揮師南下,同年九⽉攻克了⼤⾏城(今遼寧丹東南),唐軍諸路⼈⾺與李勣會師,進⾄鴨綠柵,再破⾼麗兵,追擊⼆百餘⾥,攻下了辱夷城,進⽽包圍了平壤 城(今朝鮮平壤)。⾼麗王⾼藏派王⼦泉男產率九⼗八⼈打著⽩旗投降。李勣活捉了泉男建,於是「⾼麗悉平」。李勣勝利班師。在到達京師近郊時,⾼宗先命把⾼藏獻 於昭陵,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唐太宗;然後具備盛⼤的軍容儀式,⾼奏凱歌,進入京城。為了嘉獎李勣的赫赫戰功,加封太⼦太師,增實封通前⼀千⼀百⼾。
唐總章⼆年(669年)⼗⼀⽉,李勣患病,且病情逐漸加劇。⾼宗及太⼦屢賜良藥,⼜召回其在外地的⼦弟侍⾂。⼦弟請醫治病,李勣不許進⾨,說:「我⼭東⼀⽥夫 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臺,年將八⼗,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容浪就醫⼈求活!」李勣⾒房⽞齡、杜如晦辛苦創家立業,但後來被不孝⼦孫傾家蕩產, 深感痛⼼,他⾃以為病體難愈,遂把⼦孫們召來,當⾯向其弟李弼囑託後事說:「我⾒房、杜平⽣勤苦,僅能立⾨⼾,遭不孝⼦蕩覆無餘。吾有此⼦孫,今悉付汝。葬 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注9)
⼗⼆⽉三⽇,李勣病逝,享年七⼗六歲。⾼宗悲痛地流著眼淚說:「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業。今亡,當無贏資。有司其厚賵恤之。」令 在光順⾨為他舉哀,七天不上朝。並贈官太尉、揚州⼤都督,謚貞武,陪葬昭陵。(注10)在安葬那⼀天,⾼宗於未央古城樓哭著送喪,還詔令百官送喪⾄故城⻄北。所 造墳墓按照漢代衛青、霍去病故事,形似陰⼭、鐵⼭及烏德鞬⼭,以旌表他破突厥、薛延陀之功。這座形似三⼭的墳墓⾄今仍矗立在陝⻄禮泉縣九嵕⼭之下,成為其功績 的歷史⾒證。
李勣在其戎⾺⽣涯中,能謀善斷,有傑出的軍事才幹。他每次⾏軍作戰,「⽤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因⽽在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麗等重⼤軍事戰 役中,都取得了重⼤勝利,唐太宗曾⾼度評價他說:「參經綸⽽⽅⾯,南定維揚,北清⼤漠,威振殊俗,勛書冊府。」⼜極⼝稱讚他說:「古之韓(信)⽩(起)、衛 (青)霍(祛病)豈能及也」。(注11)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把他與李靖⼀起,譽為歷史上⼗⼤名將之⼀,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
注1.《資治通鑒》第⼀百八⼗六卷:孝恪具⾔世意,上乃嘆曰:「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純⾂也!」賜姓李。
注2.《新唐書・列傳第⼗八》:平洛陽,得單雄信,故⼈也。表其材武,且⾔:「若貸死,必有以報,請納官爵以贖。」不許。乃號慟,割股⾁啗之曰:「⽣死永訣,此⾁ 同歸於⼟!」為收養其⼦焉。
注3.《舊唐書・列傳第⼗七》:績⾔於密曰:「天下⼤亂,本是為飢,今若得黎陽⼀倉,⼤事濟矣。」
注4.《舊唐書・列傳第⼗七》:使者以勣意聞奏,⾼祖⼤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也。」詔授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尋加右武候⼤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 李⽒,賜良⽥五⼗頃,甲第⼀區。封其⽗蓋為濟陰王,蓋固辭王爵,乃封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
注5.《舊唐書・列傳第⼗七》:靖扼腕喜曰:「公之此⾔,乃韓信滅⽥橫之策也。」於是定計。靖將兵逼夜⽽發,勣勒兵繼進。靖軍既⾄,賊營⼤潰,頡利與萬餘⼈欲走渡 磧。勣屯軍於磧⼝,頡利⾄,不得渡磧,其⼤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還。
注6.《舊唐書・列傳第⼗七》:太宗謂侍⾂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 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注7.《新唐書・列傳第⼗八》:嘗暴疾,醫曰:「⽤須灰可治。」帝乃⾃翦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流⾎。帝曰:「吾為社稷計,何謝為!」
注8.《新唐書・列傳第⼗八》:帝後密訪勣,曰:「將立昭儀,⽽顧命之⾂皆以為不可,今⽌矣!」答曰:「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
注9.《新唐書・列傳第⼗八》:將罷,謂弼曰:「我即死,欲有⾔,恐悲哭不得盡,故⼀訣耳!我⾒房⽞齡、杜如晦、⾼季輔皆辛苦立⾨⼾,亦望詒後,悉為不肖⼦敗之。 我⼦孫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厲⾔⾏、交非類者,急榜殺以聞,毋令後⼈笑吾,猶吾笑房、杜也……」
注10.《舊唐書・列傳第⼗七》:尋薨,年七⼗六。帝為之舉哀,輟朝七⽇,贈太尉、揚州⼤都督,謚曰貞武,給東園秘器,陪葬昭陵。
注11.《貞觀政要》:太宗嘗曰:「李靖、李勣⼆⼈,古之韓、⽩、衛、霍豈能及也!」

主要參考⽂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王溥,《唐會要》,宋
司⾺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惜秋,《隋唐風雲⼈物》,現代
王壽男,《隋唐史》,現代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原文來源: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