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红楼、水浒的开篇诗揭开何重点?(图)

0
14
《三国演义》多次讲到主宰着人事的「天意」。图为宋代李迪画三顾图。(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结构严谨的布局,吸引人的开头和意味深长的结尾。文章的开篇诗词有揭示主题、直接点明所要叙述之事所要表达之意,在文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结尾诗词令人回味,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整部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和具有文生文的特点。以下举《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的一些例子,例如临江仙……。
1、三国演义
「演义」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古人推重讲史并不徒讲历史故事而已,而是叙史存义,强调阐发正统思想理义,重在「演义」。后来人们也常常把历史称之为「演义」。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功典范,全书通篇讲述的就是一个「义」字,宣扬忠孝节义,天命天理,治国平天下,也有谋略、智慧在其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传统文化中的天命观。
书中多次讲到主宰着人事的「天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等不外乎是天意表现,天意是人无法违抗的,人只能顺天而行。
《三国演义》的开篇「临江仙」是这样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结尾诗词中写有: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2、红楼梦
「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
《红楼梦》的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则诉说了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曹雪芹笔下的跛足道人则在「好了歌」中罗列炎凉世态中存在人情冷暖变化的一些现象;甄士隐的注解则需要更进一步洞察一切事物是过眼云烟,并看穿世人的荒唐之处是在「反认他乡是故乡」。
《红楼梦》的开篇如此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结尾,有一诗云: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佛家认为,人们身处的这个物质世界,一切均是不实的幻象。喻示每一个人的来头都是非比寻常,是从天上而来,是从远古走来,因此叮嘱世人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3、水浒传
《水浒传》讲述了朝代更替中兴衰与变乱,洪太尉误走妖邪,放出镇压在伏魔殿的待罪天罡与地煞星君,纷纷转生成人类出世,这同时也是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来历。众人的恩恩怨怨透露著个人意志的不由自主,是非谁人定?兴衰岂无凭?
《水浒传》的开篇如此写道: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水浒传》的结尾有一诗云: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水浒传》中的强盗也承认天道,行事讲「义」字当先,但他们在人们的眼里,又是落草为寇的人物。在人世间,如果所作所为都符合了做人的道德规范,做出了不起的事,就会获得称赞,并称呼为英雄,这就是「盗亦有道」的强盗文化。它反映了人无论身处什么处境,都必须要遵循做人的道德规范。
替天行道者的善果。天道之下,善恶有报,各食其果。
责任编辑:隅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