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在教育與宣傳中說,「平型關大捷」是林彪指揮的八路軍115師3個團於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伏擊日本第5師團21旅團輜重隊,殲其1000餘人的戰鬥。它是中國開戰以來第一個殲滅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徹底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歷史果真是這樣嗎?
下面,筆者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事件的真相,看看八路軍當時到底打死了多少日本兵,看看發生在平型關的這場戰鬥到底算不算「大捷」。
此役按林彪最早版本的電報的說法是殲敵輜重隊一個大隊。按正常編制,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應為八百人左右。
日本陸軍每個野戰師團的兵力編成為: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轄兩個聯隊,每聯隊轄三個大隊,每大隊轄四個中隊)、一個騎兵大隊(轄三個中隊)、一個炮兵聯隊(轄兩個野炮大隊、一個山炮大隊,每大隊轄兩個中隊)、一個工兵聯隊(轄兩個中隊)、一個輜重兵聯隊(轄兩個中隊)。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是日軍戰鬥部隊一個大隊轄四個中隊確有800人,可是輜重隊只有兩個中隊400多人。丙種師團(用來對付八路軍的師團,人少,沒有重武器)輜重兵隊,人員更少為370人。而且日軍的大隊、聯隊和旅團都沒有輜重隊的編制,只有師團才有。戰爭中,部隊每天給養彈藥消耗很大,輜重兵第5聯隊(即第五師團輜重隊,長官原田真一大佐)要向師團下屬的兩個旅團和師團部提供補給,不可能全部出動為21旅團補給。退一萬步講,就算輜重隊全體出動,也只有400多人。離1000人或800人相距也太遙遠。
日本軍人有個習慣,愛做筆記,所以他們的軍史資料非常豐富。不要說師團,就是聯隊、大隊也有詳細的戰史,逐日記載他們的位置、部署和戰鬥。稍微大一點的戰鬥不僅記載詳細經過,還有非常精細的地圖。按照他們的記載,1937年9月25日拂曉,日軍21旅團全部作戰部隊都在其他地區執行任務,沒有派去保衛補給部隊。八路軍早在9月26日拂曉就已經撤出了戰鬥。而根據《濱田(第21)聯隊史》記載:9月28日第21聯隊的第3大隊才到達115師殲敵的戰場,他們只看到車輛的殘骸和屍體。9月25日戰鬥發生時他們還遠在靈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