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智真)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艺术的奇苑中,日月星辰、云烟明海、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着其深层的审美意蕴。诗人将自然物的天然属性和先天素质,与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比德言志,孔子说:「圣人立像以尽意」,例如:雨露比德泽,松柏比节义,莲花比圣洁,梅兰竹菊比君子等等。人们从其意象的鲜明象征性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历史和道德的责任感、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宿,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艺术效果。
接下来就列举过往的具体实例。
松柏
古人把松柏不畏严寒的自然属性与人不怕困难经得起各种考验的道德品格联系起来,历代诗作常以岁寒比喻乱世或困境,以松柏耐寒比喻君子坚守节操、临难而不失其德。像在《古诗十九首》中,古人就多次描绘松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三国时刘桢在《赠从弟》中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是因为松柏有着天生耐寒的本性。刘桢以此诗勉励堂弟要学习松柏,在任何情况下坚守自己的志向。
东晋陶渊明在《饮酒・其八》中则写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看来,爱菊的陶渊明也为古松深深折服,这才特地以青松自喻,借其孤傲特性来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唐代李白在《赠书侍御黄裳》中写道:「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描写高大的松树巍然挺立,傲视霜雪,微风怎能吹倒它呢?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不要趋炎附势,做一个正直的人。
宋代苏轼在《滕县时同年西园》中写道:「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诗人通过描写松柏一年四季端正、外挺拔而内充实的节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特立独行的高标人格的追求。
兰花
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被喻为花中君子,历代诗人更是喻德于兰,把它诠解为高贵、幽贞、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的人文品格。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并作《猗兰操》,比喻君子不因清贫与富贵而动摇自己的志向,更不会因名利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采兰佩兰,借颂扬兰花的芳洁,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性。
兰花四季皆有花卉,且香远益清,春兰是报春使者,每当春意萌动、春气初升之时,就含苞欲放:「春兰本无绝,春泽最葳蕤……临池影入浪,从风香拂衣;当门已芬馥,入室更芳菲」。唐太宗在《芳兰》中写道:「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描写出阳光使得飘逸、参差的兰草的靓影更加美丽,春风传送著一阵阵或轻或重的芳香,正好等到人格高尚的人采折、佩带,在这里兰花的品位、芬芳与君子美德融为一体。
另一中国知名皇帝也大力赞叹兰花。
开创大清盛世的康熙大帝在《咏兰》中写道:「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康熙喜爱兰花,在他的书房及养心殿内都放置了龙姿凤仪的兰花,他在诗中吟咏了兰默默无闻的散发清香,赞颂君子的道德感化、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古人以兰明志,把兰人格化、形象化,把志同道合之人称为「兰交」,如兰一般的品质称为「兰质」,美好的前途称为「兰途」。
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