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智真)在中國古典詩詞意象藝術的奇苑中,日月星辰、雲煙明海、乃至一草一木,都有著其深層的審美意蘊。詩人將自然物的天然屬性和先天素質,與人的精神、道德聯繫起來,比德言志,孔子說:「聖人立像以盡意」,例如:雨露比德澤,松柏比節義,蓮花比聖潔,梅蘭竹菊比君子等等。人們從其意象的鮮明象徵性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審美理想、歷史和道德的責任感、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的歸宿,達到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審美藝術效果。
接下來就列舉過往的具體實例。
松柏
古人把松柏不畏嚴寒的自然屬性與人不怕困難經得起各種考驗的道德品格聯繫起來,歷代詩作常以歲寒比喻亂世或困境,以松柏耐寒比喻君子堅守節操、臨難而不失其德。像在《古詩十九首》中,古人就多次描繪松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裡聞」。
三國時劉楨在《贈從弟》中寫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是因為松柏有著天生耐寒的本性。劉楨以此詩勉勵堂弟要學習松柏,在任何情況下堅守自己的志向。
東晉陶淵明在《飲酒・其八》中則寫道:「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看來,愛菊的陶淵明也為古松深深折服,這才特地以青松自喻,借其孤傲特性來表達自己不畏嚴霜的堅貞品質和不為流俗所染的高尚節操。
唐代李白在《贈書侍御黃裳》中寫道:「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描寫高大的松樹巍然挺立,傲視霜雪,微風怎能吹倒它呢?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不要趨炎附勢,做一個正直的人。
宋代蘇軾在《滕縣時同年西園》中寫道:「人皆種榆柳,坐待十畝陰。我獨種松柏,守此一寸心」,詩人通過描寫松柏一年四季端正、外挺拔而內充實的節義精神,表達了自己對特立獨行的高標人格的追求。
蘭花
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被喻為花中君子,歷代詩人更是喻德於蘭,把它詮解為高貴、幽貞、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的人文品格。孔子說:「芝蘭生於深谷,不因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並作《猗蘭操》,比喻君子不因清貧與富貴而動搖自己的志向,更不會因名利得失而改變自己的信念。
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詩人採蘭佩蘭,借頌揚蘭花的芳潔,來表達自己憂國憂民、不與姦佞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性。
蘭花四季皆有花卉,且香遠益清,春蘭是報春使者,每當春意萌動、春氣初升之時,就含苞欲放:「春蘭本無絕,春澤最葳蕤……臨池影入浪,從風香拂衣;當門已芬馥,入室更芳菲」。唐太宗在《芳蘭》中寫道:「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裡作芬芳」,描寫出陽光使得飄逸、參差的蘭草的靚影更加美麗,春風傳送著一陣陣或輕或重的芳香,正好等到人格高尚的人採折、佩帶,在這裡蘭花的品位、芬芳與君子美德融為一體。
另一中國知名皇帝也大力讚嘆蘭花。
開創大清盛世的康熙大帝在《詠蘭》中寫道:「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康熙喜愛蘭花,在他的書房及養心殿內都放置了龍姿鳳儀的蘭花,他在詩中吟詠了蘭默默無聞的散發清香,讚頌君子的道德感化、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古人以蘭明志,把蘭人格化、形象化,把志同道合之人稱為「蘭交」,如蘭一般的品質稱為「蘭質」,美好的前途稱為「蘭途」。
菊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