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婚 岂是一纸「休书」就了得?

0
51
(图片来源:Pixabay)
在许多古装剧里,中国古代的离婚大约是丈夫一怒写下休书,将妻子遣送回娘家,这段婚姻就宣告结束了。实际上,古代的男性对自己的婚姻并没有这么大的决定权,古人离婚,和大家想的确实不太一样。

「七出」与「三不去」:不是想离就能离
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里,最典型的离婚方式就是出妻。出妻,又称休妻,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一纸休书」式离婚,在这类离婚里,女方没有任何话语权。但男性想要出妻也不是那么简单,只有满足以下七个条件之一,男性才有理由出妻。这七个条件也被称为「七出」。
七出
1、不顺父母
古人把公公婆婆称为舅姑,所以这条也叫「不事舅姑」,这是「七出」里最重要的一条。
据《礼记・昏义》载:「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归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而后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的婚姻中,女性作为妻子的首要任务,是与男方的家人和谐相处,顺从他们。也就是说,如果男方的父母认为儿媳不够顺从,就算丈夫再不情愿,这婚也不得不离,《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就是因此而发生。
不只民间故事,这样被迫出妻的事情也发生在了陆游身上。他与原妻唐婉,感情本来极好,但因为陆母担心陆游耽于儿女情长,误了求取功名,被迫离婚,并因此留下《钗头凤》二首,成为历史上又一桩著名的爱情悲剧。
2、无子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里,「下以继后世」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现代医学证明,婚后无子并不一定是妻子的问题,但在古时,没有留下子嗣,就是妻子的失职。但对于无子出妻,礼法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根据《唐律疏议》的记载,只有在妻子年过五十还没有生子的情况下,以无子之名出妻,才符合规定。
3、淫
是围绕着女性在婚姻中的行为而订立。古代婚姻中,女性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持家族和睦,生育血统纯正的后代,因此「淫」是绝对无法被男方家族所忍受的。
4、妒
也是围绕着女性在婚姻中的行为而订立。一般用于纳妾蓄婢的富有人家,正妻对于丈夫纳妾的不满。在古人看来,偏房生子是为延续家族香火,妻子善妒,是对家族传承的阻碍,所以「妒」也成为出妻理由之一。
5、多言
则是针对女子在夫家的言行。为了维持家族秩序,防止家族内的冲突,女子应该少言寡语,不谈论是非。多言的妇女被认为是夫家的祸害,所以夫家可以将她抛弃。
6、有恶疾
也是「七出」里的一条。在古代,「恶疾」一般指两类疾病:一是不治之症,二是今天我们说的「传染病」。二者都会影响家族健康和繁衍,这都是古代以家族为首的伦理观里决不能接受的。
7、盗窃
在古时的家庭里,妻子是没有私有财产权的,如果妻子擅自使用家里的财产就是「盗窃」,并可以成为夫家出妻的理由。
三不去
只要满足「七出」,丈夫就一定可以休妻了吗?不一定。丈夫想要离婚,还得要「三不去」。如果妻子符合「三不去」中任意一条,只要不是「淫」或者「有恶疾」,丈夫都没那么容易抛弃她。
这堪称「古代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三条限制是:
1、曾经为丈夫的父母服丧三年的妻子不能休;
2、丈夫贫贱时娶的妻子在富贵后不能休;
3、娶进门时还有家人,但现在已经没有娘家可回的妻子不能休。
从「七出」和「三不去」中,可以看出,这些章法条款所维护的,基本都是家族的发展和稳定,个人情感不会被考虑在内。
所以古时的男人们,如果因为夫妻感情不睦就想休妻,看来还是没那么容易的。这婚,还真不是丈夫想离就能离那么简单。
义绝:不想离也必须离
不是丈夫想离就能离,今人尚能理解,可如果一段婚姻,夫妻二人不想离也必须离的话,那就难以接受了。然而在古代,这样的事情确实存在,那就是「义绝」离婚。
义绝是中国古代强制离婚的制度,凡是符合律法规定的义绝条件,当事人必须离婚。义绝制度随着时代不同有所改变,一般将古代义绝条件的界定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汉至唐宋
根据汉代典籍《白虎通・嫁娶》的记载,在严重违背伦理纲常的情况下,夫妻必须义绝离婚。依据这一精神,唐宋时期律法中义绝离婚的条件,都与夫妻双方家族内部的矛盾相关:
比如夫妻双方中的一方殴打了对方的直系长辈,或是杀害了对方的近亲;夫妻双方的近亲之间发生了互相杀害的事情;妻子与丈夫的亲戚通奸,或者丈夫与妻子的母亲通奸;妻子意图谋害丈夫等。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
义绝条件又进行了增补:公公调戏或者强奸了儿媳、丈夫强迫妻子卖淫、丈夫将妻子卖给他人等,都成为义绝的条件。
这些条件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部分妇女的最低权利,以今人的眼光看待,这也算是古代法律在妇女保护方面的一点努力。
纵观义绝条件可以发现,在古代,婚姻并不是「合两人之好」,而是「合两姓之好」。只要双方家族发生了重大冲突,无论夫妻二人之间情义到底有没有断绝,都不得不义绝离婚。离婚不由人,这也的确是无奈之事。
「和离」与「呈诉」:弹性的离婚制度
如果妻子没有触犯「七出」里的规定,两家也没有义绝,古时就无法离婚了吗?倒也未必。
夫妻二人要是实在感情不睦,没办法把日子过下去,也还有办法,那就是:「和离」与「呈诉」。
1、「和离」
一般被理解为古代的「协议离婚」。关于和离的律条,现在能考证到最早的是《唐律疏议・户婚》里的记载,如果夫妻之间实在是情感不和谐,两方都希望离婚,就可以和离。
与出妻不同,和离必须经由女方同意,在律法允许下,经过一系列流程,才算是完成。一般来说,和离是一种不伤及两姓之好而解除婚姻的办法,所以和离的流程,往往采用无碍于对方家族声誉的方式:
和离书往往由夫方书写,和离的程序则要由双方亲属出面主持,并且和离的言辞会较为委婉,既言妻方之非,又言夫方之错,并且在最后会表达解怨、释结的愿望和对女方日后的祝福。
也有研究认为,和离其实只是一种委婉的弃妻方式,因为女子并没有主动发起和离的权利,只能被动选择同意与否。
而和离这一制度存在的意义,或许是以这种方式离婚,两个家族之间的交情不会受到过大打击,不坏两姓之好。
2、呈诉
一般情况下,女性想要离婚很难,但凡事总有例外:「呈诉」,就是女性主动离婚的唯一办法。
呈诉,大概就是古代版的「诉讼离婚」。只要达到相应条件,夫妻双方都可以主动向官府呈诉,提出离婚。男方可以用妻子已经逃跑、妻子与父亲通奸、妻子杀害了妾生的孩子、妻子诅咒丈夫等理由提出离婚。
而女方可以用丈夫逃亡三年了还没回来、丈夫逼迫或纵容家中的妻妾与别人通奸、丈夫将妻妾作为财产抵押、公公强奸媳妇等理由提出离婚。
提起呈诉后,只要经过官府查实,夫妻就可以在律法允许下正式离婚。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以宗法伦理为基础,以家族利益为核心,个人的感受基本不被顾及。
男方虽然很明显地拥有特权,但这种特权必须是在宗族社会的伦理纲常之下。真正的离婚自由,即使对于男性来说,也是很难存在的。
大唐的离婚书 温情而风雅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著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基本内容如下:
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
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冤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于时某年某月某日某乡,某某谨立此书
离婚协议尽显好聚好散,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啦,离婚就离婚,还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唐代《放妻书》,一字一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是当时的一种语言仪式,也让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释怀,温情和幽默。
责任编辑:方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