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請客人吃飯稱為「做東」?(圖)

0
58
《禮記》記載的「主人就東階,客人就西階」,說明了主客之間的禮儀關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招待朋友免不了請客吃飯,而吆喝著要請大家吃飯的人則被稱為「做東」,或是「東道主」。我們也會在一些新聞報導中看見國際會議或大型賽事,會以「東道主」來形容「主辦國」。為何請客吃飯叫「做東」,「東道主」一詞又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不能稱為「西道主」、「南道主」或「北道主」呢?其實,《左傳‧僖公三十年》與《禮記》等古籍均有相關記載。

「做東」一詞的由來

《左傳‧僖公三十年》有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這段話記載了春秋時代,魯僖公三十年九月十三日,由於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並與楚國親近,晉文公便聯合秦穆公去圍攻鄭國。

鄭文公當時接受大臣建議,請老臣燭之武遊說秦國國君,好解救鄭國。鄭國人趁著黑夜,使用繩子把燭之武吊出城外。

燭之武去見秦穆公時,說道︰「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知道要滅亡了。晉國位於秦、鄭兩國之間,貴國要想越過晉國土地去控制鄭國,恐怕很難做到。您何必滅掉鄭國讓晉國獲得利益呢?晉國增加一分實力,就是秦國減弱一分實力。」

燭之武接著說︰「若留下鄭國,作為秦國東方道上的主人,秦國行人、使者不斷來往,鄭國可供給他們短缺的物資,對您沒有害處。晉國向東已將鄭國當作邊界,如今又打算向西大肆擴張,若不損害秦國利益,晉國得要從何處獲取土地呢?請您再考慮吧!」

秦穆公聽完後感到十分高興,遂與鄭國訂立盟約,接著派兵力駐守鄭國,自己則領著大軍回國了。晉國無秦國幫助,只好無奈的退兵了。

由於鄭國在秦國的東面,所以鄭國自稱「東道主」。至此往後,客人稱呼主人為「東道主」或「東道主人」。

雖然「做東」是一個看似再尋常無奇的詞彙,背後卻隱藏著深厚的中國禮儀文化。

在周公制定《周禮》後,中國就開始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禮儀文化,受到周公影響,弟子後輩們還編纂出影響深遠的儒家經典《禮記》。

《禮記》中,就記載了「主人就東階,客人就西階」之說。這話說的是主客之間的禮儀關係,直指客人必須要坐在西邊位置,主人得坐在東邊位置。「做東」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但對請客的人,與其說「做東」,不如說是「坐」東。

關於「東道主」、「東道主人」,不少文人均曾使用。唐朝李白就在《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中說道:「君為東道主,於此臥雲松。」曹雪芹亦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寫道:「我雖不能做詩,這些詩人竟不厭俗,容我做個東道主人。」

中國古代為何「以東為尊」

這種「以東為尊」的座次禮制,自戰國開始,並歷經世代傳承,而主東賓西這樣的禮儀尊卑,亦逐漸注入文化內涵。只是,為何中國古代會有「以東為尊」之說呢?

一、在方位上「以東為富」

北京是一座有歷史、有內涵的城市,而老北京人曾有這麼句話「東富西貴,南貧北賤」,一句隨意的俗語往往也都有著一段很有意思的來歷。在中國古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等級地位,北京這座四四方方的城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也被分得清清楚楚。

在清朝學者唐晏的《天咫偶聞》中有「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東邊靠近通惠河是運輸往來的重要據點,國家的倉庫也主要集中在這裡,所以東邊是京城的「金融中心」,住在這裡的人自然都是富商大戶。

西邊是王公貴族雲集的地方,清朝的大臣們多居住在此,住在西城的人非富即貴,故稱「西城貴」,至於魚龍混雜、三教九流的窮苦老百姓則大多居住在南北兩個方位,自然沒辦法和西城、東城相比。

二、禮儀文化上「以東為貴」

在中國的禮儀文化中,一直都是「以東為貴」,講究東為首西為次,從古至今,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也都是居於故宮東側,而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稱為「東宮」,太子則被稱為「東宮太子」。

《禮記》中,對於座次的規定還有「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丈夫為一家之主要坐在東向,妻子則坐在西向。古人認為東方的坐位是尊貴的位置,清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則記載,「古人之座,以東向為尊」,這些統統都說明了古代宴客的座禮之道。

通過座次也可以看出某個人物身份的尊卑,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話「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由此看出那時也是以東為尊,項羽自居東尊位(面東而坐),當仁不讓。

直到現在,我們生活中還常有以「東」為貴的例子,如收房租的人叫做「房東」,有股份的投資人叫做「股東」,這些稱呼既是一種尊敬,也凸顯出了「東」在禮儀尊卑上的重要性。

責任編輯: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