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華之鼎,大家均知影響深遠,有些人會聯想到知名的故宮古物「國寶」--青銅毛公鼎等等。一些因鼎而來的成語都相當有份量,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潛圖問鼎。從古至今,還有許多來自於鼎的靈感,名響全球的中菜美食「鼎泰豐」也是其中一個。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跨越歷史時空,深入人心,是不是「鼎鼎有名」呢?
三足鼎立什麼功能
「鼎」的本意是什麼?從「鼎」這個字就能清楚掌握它的原貌。鼎是個貌似實物的象形字,它是古人用來煮肉的大鍋。《說文》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鼎的造型一般是三足兩耳,兩耳是用來穿繩以便移動沈重的鼎的設計,三足承受鼎的重量最是穩重。「三足鼎立」一語,就是由鼎的形狀特性而來的。另外也有比較少的四足方鼎,如商王祖甲祭祀母后的「司母戊鼎」,重達832公斤,是現存最重的鼎,這是祭祀時用來盛裝食物的禮器。
金光閃閃「吉金」青銅
鼎是銅錫合金鑄造的青銅器,造型非常大器,而且新的青銅器金光閃閃就像金子一樣亮眼,因此又有個名稱──「吉金」。人稱鐘鼎文為「金文」,的確反映了鐘鼎的本色。今天我們看到的黑亮或青綠青銅器,不是原始青銅器的本色,而是時間化妝師給化的「老年妝」唷。
鼎之上大多具有富麗大氣的雕飾,彰顯一時一代的文化內涵與特質,凸顯中華上古時代鑄造工藝的科技成就。現代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刀,距今約4800年了,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展開幾乎同步。中華文化中的青銅器時代,跨度約三千年。在商代中晚期,以族徽和親屬日名(如「司母戊鼎」就是此中代表)組成的銘文開始出現,青銅文化步入繁榮期,到了西周發展到鼎盛的巔峰。
古代指銅、錫和鉛的合金為「金」或「吉金」,也就是青銅。青銅這種合金提高了純銅的硬度並且降低了熔點,使其容易鑄造。中國最早的鍛造工藝著作《考工記》記載了冶煉青銅器時有六種合金的比例,稱為「金有六齊」,運用不同的合金比例,可以製造不同用途的青銅器:
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㦸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例如,鑄造鐘鼎,那採用的銅錫比例就是五比一,鑄造戈㦸武器時,比例就是三比一。「金有六齊」,傳達了商周時代青銅器冶鑄技術的豐富經驗和成熟的水準。青銅所造器具以祭祀禮器、食器和軍事用途的武器為主,如實反映了那時代生民的生活重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列鼎而食
鼎作為食器,是一種身分的象徵,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或許我們可以笑稱為鼎的「煮權」,對應鼎的「主權」象徵地位。
在古代只有貴族或身居要職的人,才能使用鼎這種烹飪大器。到了西周晚期,以鼎煮肉、以簋(音同軌)盛黍稷稻粱等主食的食器組合,成了身分的象徵。大鼎可以煮一隻犧牲,稱為「鑊鼎」。大鼎和數個小鼎配成套,一鼎一鍋一味,成套的鼎排排站,樣式相同,大小相次。這樣「列鼎而食」,像不像高級自助餐美食的陣容?怎不讓人食指大動。
「列鼎而食」反映貴族生活的豪華闊氣,典出於孔門七十二弟子之一的子路。子路雖然個性勇武剛猛,然而奉養父母則非常細膩體貼。雙親在他不遠遊,當他顯達時,跟隨的從車百乘,俸祿很多,列鼎而食。然而這時的子路卻傷心地對孔子說,好想要再食藜藿粗食,走百里路為雙親背回好吃的米,卻不可復得了!(見《孔子家語》)
如今的美食中也有以「鼎」命名的,如「鼎邊趖」(鼎邊挫)就是臺灣最有人氣的基隆廟口美食小吃之一,比起周朝的「列鼎而食」,兩者用的鼎煮食,只是鼎的形制精簡不同了,排場大小也不一樣了。美味倒是各有擅場。
